黑油‧綠島|船舶軌跡來緝凶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攝影 賴冠丞 柯金源 陳慶鍾,剪輯 賴冠丞

3月9日,綠島北岸的珊瑚碎屑海灘和礁岩潮間帶,被大量油污沾染,就連海底都沉積著厚重油塊,潛水教授俞明宏潛入海底觀察,發現油泥呈長條狀,像蟒蛇一樣盤踞海底,一些底棲類、移動速度較慢的海洋生物,受到的影響最大,有些螺貝類身上有油污的痕跡,甚至有海蛞蝓、海參,受困油堆之中。

綠島見油污的消息,在臉書曝光,環保署展開調查,這些油從哪裡來?環保署推測,可能是行經綠島附近海域的船舶排放重油,這些油隨著海流漂散,污染了綠島的海洋。



從綠島燈塔到睡美人岩將近八公里,等於是綠島三分之一的海岸線,許多區域陸續出現塊狀油污染,環保單位緊急動員,投入六十多名人力,以區域分工的方式,進行油污清理。



在珊瑚礁岩區,先是用湯匙、刮除厚重油泥,再用高壓水柱沖洗遭到廢油污染的礁石,只希望能讓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地,免除油污覆蓋,其實油污一旦上了岸,清理費工費時,沙灘上還有不斷隨著潮浪而來的焦油塊。

在綠島著名的星砂海岸,有孔蟲、貝殼、珊瑚碎屑構成的美麗沙灘中,也有零星污油塊夾雜其中,海巡署的弟兄沿著海岸搜尋,逐一挑揀出來。

為了加速讓綠島的海灘恢復原貌,環保單位聘請當地婦女加入清理行列,拿出以往在潮間帶採集螺貝類的好身手,阿姨兵團一字排開,眼尖手快地在珊瑚碎屑中,挑出一團團的污油塊。



然而只要海洋裡的油污沒有清除,污染還是會繼續發生,生態危機就不會解除。擔心綠島的珊瑚礁生態持續受到油污染,綠島多位潛水教練與海洋志工,等不及政府行動,自發性的開始清除海底油污。

受到海流流向影響,大量油塊幾乎都集中沉積在中寮漁港內,由於從來沒有水下除油的經驗,大家都是第一次嘗試,只能想方設法,一切土法煉鋼。

民間靠著自己的力量,短短三天,就將海底大塊的油塊清除乾淨,不過還有許多零星的小油塊,漂浮或沉積在海洋裡難以處理,一旦慢慢分解,被海洋生物誤食吸收,可能對海洋生物及食物鏈,造成深遠影響,俞明宏教練就觀察到,有些珊瑚礁魚類行動變得相當遲緩。

油污發生的第五天,天候轉壞風浪轉大,在燕子洞附近的潮間帶,仍然可以發現新的油污持續被潮浪拍打上岸。其實綠島油污染事件,不是第一次了,許多綠島居民都知道,只要東北季風到來,綠島就有可能出現黑海岸,顯示船舶偷排廢油的情況,早已行之多年。



而這次讓綠島變黑油島的兇手到底是誰?海洋大學通訊與導航工程學系的張淑淨教授,根據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追蹤到3月9日有五十艘以上的船舶,經過綠島附近,再交叉比對污染時間及海流流向,鎖定一艘四萬噸的散裝貨輪,不過這艘貨輪在當天下午五點以前,已經離開台灣領海。目前環保署只能透過外交部送達公文給該船公司,若對方不釐清相關事實,不排除依照證據判讀,提出跨國索賠。

台灣位在國際航運頻繁地帶,每個月至少有一千艘以上的船舶,經過台灣附近海域,一旦船舶偷排廢油,政府沒能立即反應,逃逸之後恐怕很難追咎責任。

2005年7月,蘭嶼西南方一公里的海岸線,同樣遭到不明油污染,至今找不到肇事禍首,學者建議應該建立更完整的監測系統,才能確實掌握台灣周遭船舶的動態。另外,依照現行的《海洋污染防治法》,污染者罰款是30萬到150萬元,罰則過輕,若不修法,可能無法有效遏止違法事件。



當油污入海,要面對漫長的復原過程,這次綠島油污事件,從發現油污到海洋志工自行清理海底油塊,民間行動跑在政府前頭,如果政府不能加強執法與監測能力,在第一時間立即緝凶,未來類似的污染事件可能再度上演,從源頭防堵,才能讓台灣的海洋 ,不要淪為國際船舶的垃圾場。

集數
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