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共和國|搶救黑面琵鷺

記者 曾思龍

每年,冬侯鳥黑面琵鷺都會到台南七股曾文溪口渡冬。在保育觀念不盛行的年代,黑面琵鷺只是賞鳥人之間互傳的鳥種,並未變成具體的保育行動,直到國際間一次亞洲水鳥調查,確定了黑面琵鷺數量不到300隻,正面臨絕種的壓力,再加上1990年台南縣政府打算將黑面琵鷺棲息的溼地規劃為工業區,將會危及黑面琵鷺的生存,於是搶救黑面琵鷺的行動開始展開。

「要顧鳥,還是要顧人?」似乎變成一個兩難的問題,當時的情勢,在在顯示人類生計的重要性,遠高於一群鳥過客的生存! 但由於國際保育人士的介入,黑面琵鷺變成政府保育的重點,希望藉此改善國家形象,再加上反對工業區的七股人蘇煥智當選台南縣長,黑面琵鷺的命運因此大逆轉,不僅成為台南沿海的重要景點,台灣政府甚至為牠們成立特別保護區。

七股,其實是一處獲得大量資源挹注的明星保育區,有許多學者、專家、保育團體在此角力,但是所屬黑面琵鷺保育協會的會員郭忠誠,卻不願介入利益的分配糾葛中,只希望以自己會員的力量,紮實做好黑面琵鷺基礎調查和促進在地人投入棲地保育的工作。

黑面琵鷺習慣晚上到附近魚塭覓食,進行調查必須穿著沼澤衣涉入水中,並靜待黑面琵鷺的出現,然後就著微弱的月光,透過望遠鏡數數量和觀察,這樣單調的工作,一週至少要夜調兩次,如此持續十年,累積可觀的資料。多年過去,郭忠誠仍舊義務地紀錄黑面琵鷺的基本資料,進行的調查包括黑面琵鷺數量、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等,他說:「多量的數據,才有助於得到更精確的分析!」,希望透過不斷累積的詳細資料,建構進一步的研究,並呼籲大眾保育黑面琵鷺。

從賞鳥、醫鳥到投入環境保護運動,深具環保意識的鳥人林世賢,從事保育的無力感,讓他產生自費租地做棲地的想法。彰化福寶村,因為養殖業者超抽地下水,造成附近地盤下陷,加上彰濱工業區抽海沙填湖,地層不斷下陷及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過度鹽化,無法耕種。福寶村農民洪阿興就將廢耕的土地租給漢寶家族,作鳥類的棲地,另類的土地運作模式,讓老農夫變成棲地的守護者,也讓台灣西部沿海土地找到新的生機。

林世賢在漢寶村租地,並號召一些學者專家成立漢寶家族,投入棲地復育的研究,後來在福寶村長的主動邀請下,於是把重心轉移到福寶村,成立福寶生態園區,希望能夠結合當地酪農和養殖業發展地方特色。

在學會的努力下,希望黑面琵鷺,不只是當地人的好朋友,更希望能夠為當地發展帶來生機,這個理念需要不斷的溝通,一旦居民認同之後,協會為棲地做的努力,往往會令人刮目相看。為了有更多的鳥可以欣賞。

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和福寶家族,積極的為鳥類尋找安心棲息的環境,一路走來並不輕鬆,最難處理的就是牽涉到利益的問題。因此能夠決定黑面琵鷺的生存權利,不是政府、不是保育人士、也不是觀光客、而是當地居民!唯有居民生存得下去,唯有居民真心喜歡鳥,唯有生態旅遊帶動當地產業,黑面琵鷺和其他鳥類,甚至七股的自然生態才有永續的可能!

集數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