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文溪的北岸,候鳥的出現提早實現台灣轉運中心的構想。這裡的潟湖孕育大量的漁業資源,是遠道而來的候鳥休養生息的所在。全世界只剩下六百多隻黑面琵鷺,有一半會在這裡過冬。
位於台南市(台南縣)七股區面積三百公頃的黑面琵鷺主棲息地,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這裡原本要圍堤填海做工業區,但計畫中途喊停。而這個可以擋住寒風,水位很淺的地方,就成了黑面琵鷺最適宜的過冬地點。
對生態保育來說,七股這個地方得天獨厚,在這裡活動的不只是黑面琵鷺,還有為數眾多的水鳥。休耕的虱目魚池,總面積高達六千多公頃,提供候鳥大量的食物來源。
瓦斯行老闆黃焜哲是民間自發性的研究團體「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的會員,賞鳥已有七八個年頭,一開始賞鳥得不到大家的認同,甚至國小老師在一次研習會上還說看鳥的都是一些無聊的人、有錢的人,窮人根本沒錢去看鳥,但慢慢地大家的觀念改變了,有一天國小老師和朋友想看鳥,還請他引路。
每年黑面琵鷺要來之前,台南鳥會第一個發現鳥蹤的人可以得到獎勵。在好勝心的驅動下,一早四五點,天還未亮,就有一群人守著。擁有最早看到黑面琵鷺來台過冬記錄的黃焜哲,連續三年都是第一個看到的會員,他說那是運氣好,有時候特地去看就看不到,有時候送瓦斯經過就看到了。
他每天都要到賞鳥亭報到,心裡才會踏實。因為怕妻子罵,每當鳥會有活動時,他都會偷溜出去。和其他會員一樣,雖不是專業鳥類學者,但都對黑面琵鷺深深著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博士班研究生劉良力,在出國前是成大野鳥社的社員,曾去七股看過黑面琵鷺。那時候是1997年,只有一百多隻,也還不明白所謂的瀕臨絕種是什麼意思。經過大約十年的研究過程,他感受到很多物種的消失與人為破壞有關,也很好奇這是否也影響黑面琵鷺的生存。
做瀕臨絕種動物的研究很難,現在七股一次就能看到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族群,實屬難得。被問到為何大部分研究精力都集中在鳥類,劉良力略帶靦腆地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段時間常夢到自己兩隻手會拍,或許是那時比較年輕,愛幻想,想振翅高飛。「可能台灣感覺上是個島,如果說能夠飛出去看一看,世界上各個地方也是滿好的」,他望向遠方淡淡地說。
早在1893年,就有人在台南市沿海發現黑面琵鷺的蹤影。然而一百多年來,人們對黑面琵鷺的認識並不多,有系統的調查才剛剛開始。劉良力是全世界第一個以黑面琵鷺為主題撰寫博士論文的人。那時候的研究者會在黑面琵鷺身上裝上幾顆無線電發報器(每顆約30克),用組合訊號接收器來追查牠們的位置,對黑面琵鷺來台過冬的行蹤、休息與覓食的地點,才總算有了初步認識。
劉良力表示,對一般遷移性的鳥類,他們都會把發報器的重量控制在牠們體重的3%以下,越小越好。黑面琵鷺第二年會再回來,不過涉及發報器電池的壽命,未必可以發射訊號,如果用國外特定電池可以用很久,依實驗設計大約可用一至三年。
機器可追蹤六個頻率,相互轉換追蹤不同個體,劉良力說理想的狀況是台灣這三百多隻都裝有無線電裝置,不過事實上光這六隻就無法作很準確的追蹤。依去年經驗顯示,到了三月份成鳥會飛回北方到大陸、北韓、西伯利亞、日本,幼鳥則是四、五兩個月待在台南四草一帶。對於這個現象,劉良力表示成鳥到了夏天頭、胸和背部的羽毛會變成黃色的,猜測是因為繁殖的壓力迫使牠們回去。但幼鳥沒有這種壓力,也競爭不過成鳥,所以多留兩個月,等身體狀況好的時候再飛回去。這些都是從無線電發報器得到的訊息。
依劉良力的經驗,要在日間觀察黑面琵鷺的行為可以去牠們吃魚的地方,牠們會在主棲地一起休息。夜間行動則較不規律,牠們會分散飛出去,很難找到。如果起霧有時也無法等,在同一地方等太久也不行。牠們比較喜歡待的地方是沒有狗、沒有打燈、沒有打水等干擾的魚池。另外,吹北風的時候,必須有夠深夠高的堤岸方便躲藏。
到了假日,嚴謹的研究工作,就必須讓位給全省各地慕名而來的群眾,這對從事黑面琵鷺保育工作的人來說,是又愛又怕。民國86年一整年,他們估計接待了兩萬八千多名的遊客,到了民國87年,單單10月和11月,遊客數量就成長了200%。
每逢假日,七股窄窄的街道上總是車水馬龍,學會幾乎全體出動,為遊客擔任解說員。解說員告訴遊客,傳統黑面琵鷺的魚塭水比較淺,到了秋末冬初虱目魚收完後,就把水放掉曬平。此時水位很低,又有一些雜魚,就成了黑面琵鷺和其他候鳥最好的食物。
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會員陳麒麟表示,保育中心採柔性訴求,他們不講贊成或反對濱南案,而是探討七股鄉除了發展成工業區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若以觀光旅遊,或者是生態教學園區這樣的角度切入來帶動人潮,可以讓大家慢慢了解發展地方還可以有第二個選擇。他說學會準備結合十份、三股和龍山籌組地方性合作社來經營生態旅遊和特產,如此由觀光人潮帶來的收益才能回饋地方。
「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認為把土地賣給財團發展重工業,或許可以獲得暴利,但卻不是永續經營之道。如果以黑面琵鷺為中心,發展農業、廟會、觀光、休閒,或許對鄉民的生活可以有更大的貢獻。會長李柔慧表示,學會的貢獻不只在黑面琵鷺的保育和潟湖的生態,對學生來說也是很好的生態教育。
「本來我出去都不敢說我是七股鄉人,現在我說是七股鄉人,身為七股鄉人感到很光榮」。當地人驕傲地說,現在很多人在關注黑面琵鷺,外地朋友都會來賞鳥、看潟湖,他們對於當地的觀光發展,有很深的期許。據觀察,僅僅單個星期日參觀人次就多達一萬人,潛在商機是很大的。黑面琵鷺主棲息地前方,有個龐大的開發計畫蓄勢待發。國內兩家大公司都盤算著在北邊一點的地方開發新的工業區,台南市也有意在附近興建一座國際機場。這些開發案,會帶來多少影響?
「台灣常常被人家批評說抓人家的犀牛,採犀牛角、象牙、抓人家的海豚、鯨魚之類,其實我們也有很正面的部分。」劉良力認為全世界的黑面琵鷺不過六百多隻,如果保育和教育做得好,也能夠提出很優質的研究成果,這對黑面琵鷺、台灣的國際形象和國人自信心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每年南來的黑面琵鷺都作極為短暫停留,這裡強勢的是物種還是人類?如果不以欺凌的態度對待,雙方可以共存共榮。我們也可以每年在固定的時候,看見黑面琵鷺來到我們的家。
淺淺水澤,漠漠潟湖
寬廣的胸懷 豐厚的人情味
七股,黑面琵鷺棲息的聖地
與魚蝦遊戲 與貝殼張闔
比飯匙還烏亮還長的鳥喙
雪白的高大身影
黑面琵鷺,七股最耀眼的圖象
《七股黑面琵鷺》 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