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稻浪上的教室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葉鎮中 陳忠峰,剪輯 陳慶鍾

我們最常接觸到稻米的時候,恐怕就是在它變成飯粒後的模樣,面對一顆顆潔白無暇的米粒,那是農民辛勤栽種的成果,農人們辛苦的在田中操持著農務,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可以了解稻米的生態,在苗栗苑裡有一群年輕人利用環境教育訓練,將稻米生態轉化成一堂堂有趣的課程,讓大家更容易親近去了解我們生活中的稻米。

聽聞苑裡的卵石田埂已久,這次藉著採訪的機會前往拜訪,一下苑裡交流道,迎接我們的就是連綿的卵石田埂,映著兩旁的小花,方正整齊的秧苗株株排隊站好,大塊大塊的綠色地毯隨著風來又風起,淺淺地水田內映著秧苗的倒影,這樣的苑裡景色讓人十分陶醉。

時間是早上九點,小小土地公廟前擠滿了人,大家人手一柱馨香,誠心的禱祝今天的插秧順利。這是『有機稻場』所舉辦的第一期稻作插秧體驗,一群城市來的大小朋友們正興致高昂的準備大展手腳。

在土地公廟左前方,則是有一棟建築物靜靜的矗立在稻田中,彷彿被秧苗綠浪所包圍,不難想像稻穀滿穗時,建築物浮在浪上的模樣,這個地方就是『有機稻場』。初次看到有機稻場時,很難不被它的設計所深深吸引,大塊的玻璃帷幕與外面的大自然形成一色,內部簡單的清水磚隔間,呈現樸實的質感,呼應農民簡單的生活情調,館外四周的細長廊道可以讓大家輕鬆的或走或坐,欣賞周圍的稻田風光,這裡不是藝術館而是一座教室。

場長阿富,自從化學領域做了逃兵之後,就清楚的知道自己對環境有股熱忱,希望透過環境教育,來拉近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他來到了苑裡,首先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田野調查,觀察農民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認真而細心的做下筆記。苑裡由於地理條件的得天獨厚之下,產出的稻米早有口碑,是中部的重要穀倉,加上當地有機稻作的推廣,發展出一套鴨間稻的耕作方式,所謂的鴨間稻,就是利用合鴨覓食的特性,自然地去除田中的螺類、害蟲,而小鴨們四處走動,踩踏水田打擾了雜草的生長,自然也無法有雜草產生。

和他懷抱同樣夢想的伙伴們,大家齊聚在這一座沒有黑板也沒有教科書的地方,從對稻米的毫無了解到熟悉每個環節,透過請教富有經驗的農民前來指導﹔從捏製飯團到繪製石頭鴨,這群年輕人熱情地想要透過各式活動方案,將苑裡有機稻場視為一個自然學習中心,希望可以透過苑裡的稻米教育作為一個連結,呼籲大家珍視腳下的土地,抱持著學習的態度來看待大自然的萬物,以虔敬的心來敬拜這塊餵養我們的土地。

集數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