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鎮」相關文章

重拾自然|新竹紙寮窩的手工竹造紙工藝

2017-11-06

竹子、藺草,以往鄉間隨處可見的植物,先人運用巧思,廣為運用在日常生活。然而追求效率、便利的現代社會,大量塑膠產品攻城掠地,我們逐漸失去運用自然植物的能力,也帶來更多不可解的環境災難,如今,能不能有機會,再度和自然共存…

裡山塾的里山經營學|以在地農業推廣環境教育

2014-12-01

以保護自然的方式,引導大眾接近自然,是里山環境教育的一環。不過如何妥適規劃課程、培育人力,是重要學問。在苗栗,一間裡山塾環境教育中心,開始實驗環境教育課程,不只要讓學員學的好,也要讓團隊永續經營…

風能神話|化風為電的待解難題

2013-03-04

當台灣99%能源仰賴進口,核能充滿安全疑慮,發展再生能源,無疑是未來方向。十多年來,政府努力推動再生能源,2012年更提出千架海陸風機的計畫,當中的陸域風機,希望能從目前的330座提升到450座,但近期陸域大型風機的設置卻不再受歡迎,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創造屬於台灣的風能神話…

基改作物大解密

2011-05-09

看不見的基因工程,改造作物的自然面貌。當生物科技界,將基改作物視為未來希望,卻有更多人,擔心造成全球危害。什麼是基因改造作物?它的利與弊,究竟如何評估?

生活綠行動-食物的終點

2009-06-08

許多人總覺得,環保的議題,離自己太遠,其實從生活中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可以著手的環保行動,以吃東西來說,選擇當季當地食材、友善環境的蔬菜。這次則是要提醒大家愛惜食物、不要浪費,能吃多少就點多少。透過食物管理,不但吃得健康也能避免食物浪費,畢竟食物要能生產出來,也要消耗水和其他的資源,在現今富足的社會,一般人很少會去想到食物有多珍貴,透過這專題,希望大家能開始關心周遭的生活。

2008環境紀錄短片-有機 有鴨 有米樂

2008-12-01

在臺灣各種環境大小事每天都在發生,許多人希望透過媒體的報導,讓社會大眾知道,讓政府重視,進而能夠產生改變,但是環境的議題有時很難吸引媒體的目光,「環境事,自己拍!從拿起攝影機,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土地!」是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舉辦第一屆環境紀錄短片徵件的主要用意,希望透過攝影者的雙眼,看見更多的環境故事,也讓更多的人關心這塊土地。

遇見‧八卦力|看見屬於原住民部落的美

2008-12-01

觀光、開發,山區永遠不變的戲碼。當原住民祭典成為一種觀光魅力,部落如何抵抗開發的浪潮。

被忽略的滋味

2008-10-27

早餐,有多久沒來上一碗清粥小菜?一日三餐當中,吃到幾回白米飯?日復一日,把食物送進嘴裡,吃什麼,怎麼吃,久了養成習慣,習慣建構文化,當飲食習慣改變,也就動搖了吃的文化。

漂在稻浪上的教室

2006-12-25

我們最常接觸到稻米的時候,恐怕就是在它變成飯粒後的模樣,面對一顆顆潔白無暇的米粒,那是農民辛勤栽種的成果,農人們辛苦的在田中操持著農務,但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可以了解稻米的生態,在苗栗苑裡有一群年輕人利用環境教育訓練,將稻米生態轉化成一堂堂有趣的課程,讓大家更容易親近去了解我們生活中的稻米。

台灣菇業傳奇

2006-03-13

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金針菇,特別是到了冬天,更是火鍋不可或缺的食材,但很少人知道,台灣的金針菇不只「平易近人」,更是全世界最大產地。在加入WTO後,台灣的金針菇如何獨樹一格,稱霸全球,到底有什麼秘訣,台灣菇業發展,又曾經寫下什麼記錄,讓我們從菇業發展史一探究竟…

稻米傳說

2003-04-21

追溯起台灣島上最早的稻作耕種遺跡,是在五千年以前。然而五千年前先民所時用的稻米,與現在的稻米在品種、風味與外貌上早已大大不同。幾千年來水田裡的稻米幾經人類的選種改良,發展出上千的種類,然而,仍然有少數的稻米,未經人類的刻意栽培,保有原始的基因,在野地裡生長,這些稻種看似雜草,過去被人們忽略、遺忘,而台灣野生稻有個特殊的名字--『鬼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