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神話|化風為電的待解難題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當台灣99%能源仰賴進口,核能充滿安全疑慮,發展再生能源,無疑是未來方向。十多年來,政府努力推動再生能源,2012年更提出千架海陸風機的計畫,當中的陸域風機,希望能從目前的330座提升到450座,但近期陸域大型風機的設置卻不再受歡迎,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創造屬於台灣的風能神話…

來到苗栗後龍的好望角,這個看海的好地方,立起21座風機之後,也成為看風機的景點,即使天候不佳,還是有遊客特地前來,一睹化風為電的神奇。遊客多了,住在附近的農民,也常帶著自家農產品前來販售。

風力發電是乾淨的能源,但是和風機當鄰居,卻可能是苦日子的開始。就在離好望角不遠,有一個名叫灣瓦的小村落,設了風機之後,許多居民因而難以入眠。「好大聲,晚上更大聲,晚上風停之後,會呼呼呼呼…」苗栗縣後龍鎮灣瓦村居民無奈的說著。

根據一份工研院的研究報告,當風速達到每秒10公尺,距離風機1000公尺以外,一般噪音才會小於41分貝,低頻噪音才會降至33分貝,灣瓦村的居民被風機包圍,噪音就成了揮不去的夢魘。風機的低頻噪音,可能導致頭痛、失眠等生理失調,它不單對人有影響,隨著風機增加,生態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在彰化海岸研究候鳥多年的西海岸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成排的風力發電機間隔300公尺,對鳥來講就是柵欄效應,一群鳥無法穿過去,對鳥來講,飛不過去就是一個切割,減少了棲地的選擇,另外還有碰撞死亡、被葉片打到, 對鳥類生態有很大的衝擊。」

除了鳥類,風機還會造成蝙蝠傷亡。研究蝙蝠的周政翰從2004年開始觀察,陸續撿到不少蝙蝠屍體,對此相當憂心。他說,在台灣,蝙蝠受到風機影響,現在已知的至少有16個種類,發現個體被風機擊落的現象,原因還不明,未來希望架設風機之前,應該要對現在已經架設的風機進行全面了解。」

這些風機對生物的影響,還沒有計畫性的基礎調查,將帶來怎樣的衝擊,也無人知曉,設置風機的腳步卻沒有停過,目前台灣加上離島,已經有330座風機,台灣沿海平均每2.6公里就有一座,既有強風又遠離聚落的地點,已經越來越少,風機與居民的衝突,也逐漸浮上台面。

「通威公司滾出苑裡,我們不要回饋,我們要一片安靜的環境。」今年,一群來自苗栗縣苑裡鎮的居民,也因為反對大型風機設置,集結北上,到能源局抗議。

英華威集團的通威公司,在民國95年提出計畫,100年有條件通過環評,計畫在苗栗縣竹南、通霄、苑裡,設置31座大型風機。在苑裡鎮將設置八座,其中六座依法取得施工許可,其餘二座也已取得籌設許可。

在苑裡開發計畫中,50號風機離五北里聚落174公尺, 40號機離苑港里聚落192公尺,53號機離西平里出水聚落215公尺。按照規定,召開說明會必須通知,離風機250公尺範圍內的居民,大多數人卻不知情。苑裡反風車自救會副會長鄭百松,「我們七千多居民的權益,竟然只叫里長請18個人去餐廳,只說風力發電是最好的,就這樣開說明會,說大家都同意,這樣蓄意欺騙。」

居民憤愾的表示,走環評程序時,他們完全被蒙在鼓裡,去年9月下旬廠商舉行了施工前說明會,就依法走完程序,並且在11月30日動工施做四座基礎。

走上抗議這條路,居民也是滿腹無奈,帶上厚重棉被,多位老人家在陌生的台北街頭,伴著寒流來襲的冰冷與嘈雜的車流聲,試圖入眠。他們知道這會是長期抗戰,而這只是第一場苦戰。苦等兩天,頭髮花白的老人家,情急之下在能源局門口下跪,老淚縱橫。

能源局電力組組長李君禮表示,本案經過環保署環評審查通過,會要求業者要跟民眾做好溝通,創造雙贏。

不過居民的怒火其來有自,雖然風能是綠色能源,居民的感受,在開發過程中卻不能不顧及。住在苑裡的陳先生,當時也帶著一家老小到能源局,參加長達六天的抗議行動。抗議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答覆,但他認為,這場訴求凝聚了地方,讓更多人一同來面對問題。他說,「連續好幾天,包括下跪陳情,當下很多人掉眼淚,也激發更多人的共識參與感,我們只想保有原來的這塊土地。」 

苑裡案例,在當地居民過半不同意的情況下,廠商仍然依法走完程序並且動工,讓人不禁要問,現行的法規與行政程序是否合理?權衡地理條件與環境衝擊,台灣是否適合再急速擴展大型風機?      

西海岸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因為我們有地震颱風,在英國北海歐洲他們是沒有颱風的,在國外可以的,不見得適合台灣。我們最缺電的是夏天,但是西南季風弱,夏天發電效率最差,無法利用風機補充夏天用電缺口;冬天東北季風很強,是用電量最低的時候。現在的大型風機,都是財團開發,政府補助,發電賣給台電,台電再賣給我們,在傳輸過程、運作中,已經沒有它的效益了。」

即使如此,為了提升再生能源的比例,政府還是對風能寄予厚望,千架海陸風機計畫中,期待在2030年時,完成450架陸域風機、600架海上風機的設置,總裝置容量將達到420萬千瓦,產生的電力優先使用,歸類為基載電力。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蘇金勝表示,「風力發電我們就用,在性質上是基載,千架風機完成後,能量供應將佔2%,風力是很好的資源,如果能好好利用,設置好就可以永續利用。」

想運用風能,大型風機其實不是唯一的選擇。西海岸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現在政府都在補助財團,為何不補助給一般家戶?自己樓上屋頂用太陽能板、用小型風力發電機,這樣可以降低整個台灣的用電負載。」

在台中市大肚區,注重環保的立全社區,就嘗試使用風力發電,來供應公共區域的照明。台中市大肚區立全環保志工隊隊長陳達成說,「大肚山的風非常強,可以做綠色能源,風車發電也是社區特色。」

三台小型風車,彷彿點亮了社區未來,結合其他的省電措施,一年為社區下十多萬的電費,但是小風車發電量小,應用上還沒有與居民生活完全貼合。陳達成說,「目前發出來的電是24伏特,不能跟社區一般的電相結合,我們社區在風車發電技術上、經濟效益上、維護上還有很大的問題。」

根據能源局的資料,裝置風機來取代傳統發電方式,每發一度電可以替代0.636公斤的二氧化碳,台灣擁有世界級的好風場,好工具能否放對地方,陸域、海域、中小型風機如何因地制宜,靈活運用,考驗還在前方。

註:針對苑裡案例曾邀訪英華威發言人,但目前被婉拒。

集數
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