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的試煉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劉啟稜 葉鎮中 陳添寶 陳志昌,剪輯 陳添寶

6月9日下午,雨水就像關不掉的水龍頭,各地不停往上攀升的雨量,紛紛變成災情回報。根據氣象局統計,從6月9號到12號,高屏山區的累計雨量,幾乎都超過了1500毫米,其中屏東縣三地門鄉的上德文,累積雨量1590毫米,更是打破台灣梅雨史上的降雨紀錄…

強勁雨勢,讓中南部山區嚴重受創,滂沱大雨、滾滾溪水,是山區居民這幾天的惡夢,農委會在12號發布的土石流警戒區,紅色警戒有389處,黃色警戒有414處。

而在島嶼的另一端,北台灣也沒有倖免於難,11號晚間,強烈的梅雨鋒面北移,新北市的三峽區和土城區,單日降雨量都超過400毫米,造成低窪地區淹水,土城區金城路也傳出深達150公分的積水災情。桃園縣楊梅市還出現瞬間雨量,一小時達到122.5毫米的降雨紀錄,創下歷史新高。

從日到夜,豐沛的雨水來不及宣洩,化成一條條猛烈的水龍,四處流竄。

許多人感到疑惑,沒有颱風來襲,光是梅雨季就能有這麼大的雨水嗎?氣象預報人員從氣象雲圖來看,濃厚的雲層壟罩台灣上空,豐厚水氣遇上西南氣流,加上強勁的梅雨鋒面,是導致全台六一零大雨釀災的主因。而這次的劇烈降雨,其實是梅雨季節多變、不穩定的特色。2006年6月9日,也曾經發生過類似大範圍的西南氣流來襲,造成淹水災情,當時嘉義縣阿里山,還曾經有單日降雨量高達800毫米的紀錄。

師大地理系老師洪致文,從台灣百年的氣候史來看,觀察到這場大雨有著自然界的頻率。他發現從1930到1960年間,發生極端降雨的頻率比較高,在1960年進入戰後發展期,極端雨量比較少出現,推估台灣進入少雨期;到了2000年,極端降雨的頻率又增加,我們似乎又進入了多雨期的區塊,他認為氣候冥冥中有其規律。

梅雨跟颱風,原本就是補充台灣水資源的主力,過去我們對颱風有一定的警覺,卻輕忽了梅雨的力量。氣候是如此變幻難測,想要準確掌握氣候是件困難的事,要如何做好防範,是台灣重要的課題。

台灣原本就是一座容易受到嚴峻氣候挑戰的島嶼,本身地質條件也很脆弱,要學習與災難共生是我們的宿命,然而,當一次次的災難來臨,我們做好與災難共存的準備了嗎?

集數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