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旱災與洪患的場景,在世界各地上演。首先是今年年初,包括中國華南、歐洲、東非等地,發生嚴重乾旱,歐洲二到四月的雨量,不到往年的40%,德國有些地方更低到只有5%,造成穀物歉收,而非洲東部也面臨60年來最大旱災,飢荒造成近三萬名幼童餓死。
到了今年年中,洪災陸續席捲美國、中南美洲、韓國、中南半島等地。南美洲的雨季,從去年十一月持續到今年五月,包括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都爆發洪水與土石流災情。今年八月,美國東部因為颶風與熱帶風暴,降下驚人雨量,在紐約等城市造成災情,超過三個州成為水鄉澤國。南亞的巴基斯坦因為洪災,造成31,000個村子被毀、受災人數超過600萬人。泰國也發生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超過三分之一的省份深陷水中,受災人數達900萬人。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將更為頻繁。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今年十一月,由政府部門出版的第一本「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出爐,明確指出,在過去一百年,台灣平均溫度上升幅度達1.4度,比全球的0.7度高出了兩倍,到了本世紀末,溫度將上升2到3度,不但氣溫會上升,雨量的分布也趨於兩級化,大豪雨明顯增加,小雨的日數則大幅減少。
報告同時指出,近十年台灣颱風極端降雨的頻率,比過去增加了三倍以上。在2000年以前,颱風帶來極端降雨的頻率,大約3到4年才發生一次,但是在2000年以後,平均每年就發生一次。由於極端氣候加上人為過度開發,災害的特性與影響範圍,也與以往完全不同。
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現有的都市的防洪設施是否能夠承受?水資源面臨的衝擊是什麼?台灣的農業與工業又將面臨什麼樣的危機?政府與民間該改變了嗎?該如何改變?
「我們的島」邀請到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鎮洋,共同討論我們面對的氣候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