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蘭村的88山寨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陳志昌 陳慶鍾,剪輯 陳志昌

一場災害,讓嘉蘭部落五十多戶民宅,掉入洪流之中。失去家園的部落居民,在臨時收容的空間裡,建造一個八八山寨,他們希望以團結的力量,走上漫長的重建之途。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豪雨,沖蝕了太麻里鄉嘉蘭部落的河岸,造成部落五十多戶民宅掉入水中。驚魂未定的受災居民,分別被安置到部落內的活動中心,以及山下的介達國小教室。

原本收容所區分男女房舍,但是受災居民反映,災後大家都心慌,不想再和家人分離,協商後才以家庭為單位,住進收容中心。地上鋪設床墊,一旁放著發放的生活用品,沒有隱私的收容所環境,相當克難簡陋,許多老人神情落寞,想念回不去的家園。

但是學校開學在即,教室無法長久收容,受災民眾在開學前,必須搬離。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嘉蘭部落的受災居民,部分選擇依親居住,或返回沒有立即危險的家園,其他的受災居民,則前往介達國小的活動場,住進緊急調借來的帳篷中。

集合式的帳篷區,狹小的生活空間還是不便,但是受災居民不願分散居住,他們接受這樣的收容空間,並且稱為88山寨,做為重新起步的地點。

由於嘉蘭部落受災時,居民集體撤離,並未各分西東,集合在一起的居民,馬上能夠進行組織分工,分別進行生活事務。收容所的婦女,協助製作食物,她們將熱心人士捐贈的蔬菜,一一分配整理。在另一角落中,由大專青年組成的志工隊,幫忙照顧收容所的孩童,為他們帶來歡樂氣息。

面對災難,災區民眾最關心的,是未來的安置,以及最終的重建計畫。在一場由鄉公所召開的會議中,收災居民各戶派出代表,前往會議室進行討論。

在重建的工作上,嘉蘭部落的受災民眾,展現相當的團結力,他們不斷相互溝通,先有共識,再和政府討論協商。對於最終遷村的位置,居民代表希望能夠在安全之外,也能回歸部落的傳統領域,讓文化依然延續。

遷村的最終位置有待討論,但是過度期的組合屋區,已經在山腳下展開建設。嘉蘭部落的組合屋相當大,和傳統組合屋不太一樣,負責設計的謝英俊建築師,對組合屋的設計,堅持舒適的人性考量。

謝英俊建築師參與過921地震及四川大地震的重建工作,對於組合屋的興建,堅持讓當地居民自力造屋,以及原屋再利用的原則。在組合屋區內,嘉蘭部落二十多位部落居民,以災後的多元就業方案,參與建造組合屋,他們剛開始並不熟悉,但是協力團體希望他們學習,將來可以將組合屋蓋到選定的遷村地點。

對於漫長的重建工程,常常會陷入瓶頸,長期關心原住民的世界展望會,希望民間與政府都能一起努力,協助災區民眾走向未來。

嘉蘭部落的災後重建行動,算是在莫拉克颱風重創的災區中,組織最快,效率最高的地區。但是,重建時期漫長,未來還有著更多困難等著克服,對於山寨裡的部落居民,重建家園,是一條無比艱苦的道路。

集數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