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濱南之後|台南七股該怎麼走?

採訪/剪接 黃康妮
攝影 陳志昌 朱孝權

家旺伯看著眼前的這片「內海仔」, 他很擔心, 遠方的那片沙洲, 如果不斷退縮, 到最後整個沙洲都會消失, 而養活了七股一萬多漁民的潟湖, 也會消失。 在經歷了一段長達七年的抗爭歲月之後, 七股打響了知名度, 家旺伯也保住了家鄉的空氣與內海, 只是每年一百萬人次的觀光人潮, 不知道七股要以怎麼樣的姿態來承受這沈重的人口壓力......

該從哪裡說起呢?一百八十年前七月的一場大風雨,曾文溪帶著大量泥沙在台南市一帶逐漸淤積,形成了今日的七股潟湖,七股漁民世世代代靠著這片大自然賜予的海潮維生,一直到了七年前,財團將這裡劃為工業區的預定地,才讓部分七股漁民丟下蚵架與平靜,站起來捍衛家園。

在這場長達七年的對立與衝突裡,七股潟湖好不容易被留了下來,不僅打響了濱南工業區的名號,也讓七股的美麗與魅力名揚全島,尤其是全世界不到一千隻的黑面琵鷺,每年都來到曾文溪口渡冬的故事,更是變得家喻戶曉。

不過,七股當然不是只有黑面琵鷺,搭著娛樂膠筏遊潟湖也是七股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這艘膠筏最後停靠的地方,是形成七股潟湖的三塊沙洲之一──網仔寮汕,傳說沙洲上有成群的和尚蟹以及穿梭在木麻黃間的白鷺與夜鷺。

每年百萬人次的七股旅遊人潮,對地方來說,是生態旅遊發展成功的基石,但同時也是不得不注意的警訊。七股的生態旅遊曾經是當地漁民與保育團體相當期待的產業模式,但是短短幾年來,民間自行快速發展的結果卻又不免讓七股逐漸落入傳統的觀光模式裡。

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家旺伯說,七股有兩美,一個是晚上的星空美,另一個就是夕陽最美。七股的生態旅遊正好是準備展現滿天彩霞的午后時刻,但是它不應該被消耗成「只是近黃昏」的遺憾,它應該被用心經營,成為每天日落升起如同太陽運行一般永恆的永續產業。

集數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