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相關報導

【島在現場】屏東港口溪版橋改善工程破壞生態|2022.09.21

2022-09-21

屏東縣政府在滿州鄉港口溪進行版橋改善工程,計畫改造橋面,建設30公尺護堤,以改善當地長年淹水問題。現場可以看到工程已挖斷橋梁,兩側土坡遭到清除,泥土遇雨入河造成黃濁。 蟹類專家李政璋19日發現工程施作地點,位於港口溪河海交會處,這裡生態相非常豐富,有著忍者蟹、淡水海龍、淡水石狗公等稀有生物,緊急提出呼籲,希望保護生態。 港口溪 海龍 ,照片提供 李政璋  港口溪 石狗公 ,照片提供...

劫水‧南勢溪|越域引水到石門水庫

2022-09-19

新北市烏來,有美麗的風景、珍貴的生態,許多人長期守護這塊北台灣秘境。一項南勢溪越域引水計畫,造成生態危機,讓秘境變險境,搶救行動開始進行…

坤輿掩埋場大事紀年表

2022-09-14

2022年9月15日,這一天,是坤輿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取得同意設置文件的正式失效日。爭議多年的坤輿抗爭案,是否會就此落幕呢? 2001年坤輿公司計畫在苗栗造橋龍昇村興設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收受包括非有害集塵灰、灰渣、礦碴等事業廢棄物,但設置地點位於高處,又距離村民仰賴的灌溉水源(大潭),只有三百公尺,村民擔心污染地下水及大潭,於是組織自救會抗爭,並從2021年1月起在坤輿公司門口埋鍋造飯,...

【島在現場】台南七股青年呼籲政府重視七股光電發展|2022.09.12

2022-09-13

今天上午,由台南七股在地青年組成的「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表達對七股光電發展的擔憂,希望透過他們的行動,來喚起中央重視。 記者會一開始,聯盟就表示並不是反對光電,而是對於現在躁進及大幅開發對地方擾動的現象,感到憂心,目前的鹽地光電、農地光電、漁電共生等類型都已有狀況發生,根據估算七股未來大概會有五分之一的面積被光電板覆蓋,已影響到在地青年返鄉工作的產業,...

農地工廠下一步|《工輔法》修法後的違章工廠為何還在

2022-08-22

政府為了管理農地工廠,在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後,訂出2022年3月19日為最後期限,必須申請納管、轉成合法。這究竟造成什麼影響?

蜻蜓啟示錄|從屏東內文溪野溪整治看黃尾弓蜓的棲地危機

2022-08-16

  潮濕多雨的環境造就蜻蜓天堂,卻也易釀水患   恆春半島的牡丹鄉、獅子鄉一帶,因為地形與季風的關係,經常降雨,加上有許多地勢平坦或低凹的谷地,雨水蓄積形成濕地、草澤,潮濕高溫的環境特性,讓這裡成為許多蜻蜓的避難所。 我們跟著台灣蜻蜓學會發起人葉文琪、李宜龍來到恆春半島的安朔、東源水上草澤、高士草澤等地,一天下來,有幸觀察到只有南北局部分布的藍彩琵蟌,李宜龍提到還有刃鋏晏蜓、浡鋏晏蜓,...

現場目擊》雙截蜻蜓面臨棲地消失危機

2022-08-15

8月4日,一群關心蜻蜓生存危機的保育人士前往新北鶯歌的一處水塘進行會勘,希望搶救雙截蜻蜓的棲地環境。​

彰化蚵仔出代誌|蚵農疑離岸風機加速惡化養殖環境

2022-07-25

6月16號在彰化縣芳苑鄉的漢寶村,由縣府農業處主辦的會議上,蚵農直言,「王功的蚵,60%以上,都是從南部過來的。」為什麼蚵農公開這個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蚵仔減產?

微棲地補破網|為受傷土地縫合傷痕

2022-07-18

綠野山坡的開墾、埤塘生態的消失、鹽田濕地的破壞,台灣許多國土面臨開發,危害生物棲地。不同的環保團體,在開發土地上推動微棲地修復,進行生態補破網的工作,希望能減少傷害,創造新生機。

【島在現場_圖輯】航_空城|淨空中的城

2022-06-15

來到桃園市大園區竹圍里,風很大。這裡是桃園航空城計畫徵收的優先搬遷地區之一,空蕩的街道,寫著「封」字的噴漆、釘上木板的門窗,正宣告著這地區即將走入歷史。 藝術工作者林彥翔,也是附近居民,帶著相機前來紀錄,他表示想要讓別人知道航空城拆遷正在發生,透過鏡頭即時傳遞出去,希望有系統的建立影像資料。他感嘆地說,五年過後,也許這些東西就都消失了,雖然2024年才要施工,3月起,就陸續有居民自主拆遷,...

【島在現場】臺南市七股區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意見徵詢會|2022.6.1

2022-06-01

政府為了達到太陽光電20GW的目標,農漁業光電共生也成為推動重點,但在設址的過程,經常聽到能源發展與養殖漁民的生計、候鳥生態等衝突傳出,台南七股就是其中案例。 為化解彼此爭議,能源局委託工研院執行的「臺南市七股區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意見徵詢會」,要來收集民眾意見,今天(6/1)下午在七股區中寮社區活動中心舉行。不少當地漁民,以及關心能源轉型的團體都出席表達。 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

綠能產業園區的移樹爭議|鄰近有機牧場的擔憂

2022-05-30

台南市仁德區港墘農場,種著三萬棵樹木,因為產業園區開發,面臨破壞危機。一群人分工合作進行搶救,希望社會看見樹林的生態,以及對於城市的價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