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相關報導
「田」滿未來,讓幸福圓滿
我們是北成國小六年九班的師生,基於對宜蘭的那份情感驅使,以及關心日益嚴重的農田農舍議題,我們開始著手規劃拍攝一部由兒童觀點出發的紀錄短片。讓孩子透過鏡頭,去了解「農地農用」、「農舍氾濫」等議題,傾聽不同領域的聲音,並透過影像表達自己的看法。
泰平輕遊|雙溪泰平風景停格:石頭屋、水梯田、古道
小橋、流水、人家,遺世獨立的迷你桃花源,保存在翡翠水庫最上游。它曾是淡蘭古道的重要中繼站,後來漸漸沒落,加上水源特定區的嚴格限制,時間彷彿停格。一群人用心轉變著泰平里,荒廢的水田,一塊塊重新種植,遺落的古道,一段段細心手作。走進泰平,這裡古樸又清新,讓人一見傾心。
編織天赦庄|用竹編找回社區與產業的光芒
嘉義縣溪口鄉,一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庄頭,當年由地理師取名為天赦,涵意是平安。在五六零年代,天赦庄曾經以竹編撐起一片天,號稱「竹簍王國」,只是好景不常。現在他們依然與竹共舞,期盼能編織出另外一片天...
到溪裡種田|減少農藥用量的宜蘭嚴選
溪床,是流水奔淌的地方,到了河川下游,流速減慢,於是泥砂沉積成沃土。趕在汛期前,到溪裡種田,是農民與天地年年上演的豪賭。宜蘭的母親之河,蘭陽溪,在這樣的賭局中,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不只是務農|香港女生來台實踐田園夢
陳芷琳,一個剛滿三十歲的香港女生,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時候,念的是「生態及生物多樣性」。2015年7月,她放下才新婚的先生,獨自一人跑到台灣學習務農,一待就是一整年。她解釋:「我去緬甸幫助難民時發現,他們真的很需要農業,可是我只是個很普通上班族,所以希望可以透過來台灣,體驗做農,讓自己認知更多。」
【正新輪胎】走味的農鄉|阿誠被染黑的芭樂葉
濁水溪的水,日以繼夜滾滾流動,為彰南地區的廣大農田,帶來肥沃黑泥,孕育出稻米、蔬菜,還有各式各樣的農作物。一座在此設立三十年的輪胎工廠,卻讓辛勤耕作的農人,再也不敢放心大口呼吸…
草原隱士的危機|台灣草鴞
傍晚時分,草鴞即將開始活動前,跟著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走在草鴞曾用來繁殖的草生地邊緣,從種種的蛛絲馬跡,來研判是否仍有草鴞利用棲息。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說,台南、高雄偏遠丘陵地山區,因為地廣人稀,對草鴞的干擾比較少,是最適合草鴞棲息的環境。
後菸葉時代的希望|菸業因全球化走入歷史
每年只要一到農曆年前,差不多一月份的時候,就又來到了採收菸葉的時期。一場接著一場的採收秀,會持續三個月左右。菸田裡,到處都是人,男男女女、人聲鼎沸,連摘菸葉的聲音,都迴盪在廣大菸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