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第一次海洋|若濱南工業區來到台南七股
台南縣七股鄉保留了全台灣最乾淨的一塊海域,除了黑面琵鷺每年的到訪讓七股鄉聲明遠播之外,其他不論是遠來的鸕鶿,直行的和尚蟹,濱海植物,還是內海裡的孕育肥美蚵仔的蚵田,七股沿海豐富的自然以及人文生態,在在交織出對海洋獨一無二的另一種體驗。
垃圾島嶼|離島的垃圾怎麼辦?
這裡是綠島,這裡是蘭嶼,這裡是小琉球,這裡是澎湖,這裡是金門,這裡是馬祖,這樣的景象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離島,但是垃圾問題,卻真實的存在於人類活動的島嶼,也是離島政府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戀戀珊瑚礁|人與大海的關係
對於海洋的印象,常停留在一次偶然相遇,還記得,第一次畫破海平面,潛入海中的那種驚嘆。還記得,第一次誤闖馬尾藻森林和天竺鯛嬉戲追逐的那種感覺,直到現在,已經將近二十年了。迷戀海洋的記憶卻不曾淡忘過,但是就在1997年學術界替全世界珊瑚礁做了一次總體檢才驚訝的發現。「二十年後珊瑚有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為什麼有上億年歷史的珊瑚會開始上演一場失蹤記呢?這個推測會不會成真?或許這個時候是該去探望那些久違的海洋朋友們看看多年來 他們過的如何…..
淡水河垃圾地圖|沿河堆置的垃圾山
一九九八年,一群年輕人沿著淡水河流域進行「淡水河的初體驗」,調查當時淡水河一座又一座的層層疊疊垃圾山,然而四年過去,當時組員─陳建志與賴偉傑再度走進河岸,看不到原本垃圾綿延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興建中,一座座美侖美奐的河濱公園。 以三重的河濱公園為例,難以想像原本是一大片五六層樓高的垃圾山,但從大漢溪的河面上看,卻清楚可見河濱公園的邊坡裸露著層層垃圾的遺跡,可以發現河濱公園是古早以來,...
都市靜脈之旅|讓資源在城市循環
如果將都市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如果它也有動脈與靜脈,那麼,清潔隊與拾荒者就是扮演著血球的角色。自從清潔隊開始做資源回收以後,住在蘆洲的劉阿伯面臨快要收不到東西的窘境,而這也是許許多多拾荒者面臨的困境。從最早期拾荒者與清潔隊的合作共生,到目前兩個體系之間的相互衝突,政府部門在大力推動資源回收之時,並沒有有效地整合在民間運作已久的拾荒體系。
新垃圾大戰|真的需要這麼多座焚化爐嗎?
高雄美濃焚化廠正在停爐, 因為垃圾已經不夠燒了。就在全台灣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資源回收工作時, 許多焚化爐卻面臨垃圾不夠燒的窘境。另一波的垃圾大戰又開始了。北投焚化爐鄰近28里組成「反污染監督小組」, 用突擊檢查的方式, 來監督因為垃圾量不足, 焚化廠增加一般事業廢棄物所可能帶來的夾帶有害事業廢棄物問題; 高雄仁武焚化廠有三分之一的垃圾量是來自一般事業廢棄物, 其中有十分之一的機率發生夾帶無法焚燒廢棄物的現象。這些現象不禁讓我們重新檢視目前我們的垃圾處理政策是不是出了問題? 原有的焚化爐興建計劃是不是要繼續堅持下去?
垃圾復活記|廢鐵回收再利用
一個鋼鐵廠,一天生產的爐數大約是三到四爐,而一爐需要80噸廢鐵,產生的鋼筋,一爐有超過7000萬的產值,而這還只是一個小型鋼鐵廠的產值。不只是廢鐵,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致富之道,不是簽樂透彩,而是投入回收體系,說不定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黃金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