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魚一生

採訪 林佳穎
攝影 葉鎮中

老先生要找一條魚,不但要非常新鮮,更重要的,是要完整無傷。

這位老先生就是在水產試驗所做了五十年研究的楊鴻嘉,是研究台灣經濟魚類的老前輩,他有一招已經二十年沒有展露的獨門功夫,今天他將再次示範占滿他生命中一千五百多個日子的「畫魚的實況」──畫魚圖。

退而不休的楊鴻嘉,每天早上七點多會到這個小房間報到,目的是要將大半輩子所累積對魚類的了解與研究,逐一寫成圖文並茂的專文發表,供後人參考。在楊鴻嘉剛踏入水產界的一九五○年代,魚類圖像的取得只能靠研究者一筆一筆地繪製下來,然而這樣的苦差事在楊鴻嘉之後,全台灣就沒有半個人願意繼續做了。

在魚類生物學上,魚圖的繪製也是型態與構造的研究過程,繪圖研究者每下一筆都要有充分的理由解釋為什麼要這樣畫,了解清楚了才能下筆,即使是細微到有可能影響品種鑑定的軟條數目,也絲毫不得馬虎。學術性魚圖的繪製是相當耗費精神的工作,完成一張魚圖,還要與魚腥味、福馬林的味道至少共處三天以上。

在楊鴻嘉早年完成的魚類圖鑑裡,所出現的都是台灣沿海常見的經濟魚種,短短二、三十年間,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沿海環境變遷的影響,數量大為減少,這些魚如今已經不在重要的經濟魚類之列,圖鑑的存在見證著沿海經濟魚類消失的悲劇。楊鴻嘉過去完成的三百多張魚圖,不但是水產界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台灣沿海魚類的歷史記錄,這個從基隆魚市場帶回來的燕尾鯧完成圖,再度為經濟魚類留下一筆記錄。

地點
集數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