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去哪裡?|台西蚵苗養殖難題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許中熹

月亮還高高掛在空中,清晨不到五點,住在雲林縣台西鄉的林進郎,已經準備出門去採蚵苗。不過去年沒有颱風,雨下的少,蚵仔繁殖狀況並不理想。「你看,這邊的苗就不好啊,沒有幾顆。照理講要三、四十顆,現在差不多十來顆吧。」

雲林台西一帶,得天獨厚,蚵仔苗來得早,大約中秋過後,就開始附著生長,比起台南起碼早兩個月,所以蚵仔的養殖也分成上、下游,台西培育的蚵仔苗,出貨給台南的業者繼續養大。



但是,去年一整年氣候異常,非常乾旱,好不容易活下來的蚵仔苗,到了台南養殖區,因為老天不降雨,海水濃度高,又要與海鞘,來一番生死鬥。台南安平的蚵農林清和,辛苦地拉起沉重的蚵串,蚵仔上附著著白色的海鞘。林清和說,「這種東西包住以後,蚵仔比較不會長大,牠肥的也比較慢,賣到市場去,生意人比較不喜歡。」

目前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正在研究蚵仔的人工育苗。研究員戴仁祥表示,人工育苗的好處在於不受限於氣候,可以控制溫度讓蚵仔吐精、排卵。在水試所的養殖池裡,大約1CC就有一到兩隻蚵苗,但是在自然界,五、六噸的海水,才有一到兩隻蚵苗。

傳統養蚵苗最辛苦的地方在於,蚵農很難得知「蚵汛」的到來,只能知道白露節氣過後,颱風過後,大海裡面可能就有蚵苗,於是只能憑運氣拉起蚵貝,等待蚵苗附著。因此戴仁祥建議成立「預報制度」,有專人定期檢測海水裡面的蚵苗數量,再通知蚵農。

台西的蚵苗養殖目前還有個難題,就是六輕工業區阻礙了濁水溪的漂砂南下,加速沙洲往海岸線靠攏,減少淺灘養殖面積。以台西鄉從離島工業區到三條崙漁港這一帶來說,民國70年代,原本有八千多公頃的養殖淺灘地,到民國100年後,卻只剩下六千公頃。

蚵農林進郎哀嘆,「抽砂造陸造成的突堤效應,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單位想出來承擔,都丟著閒置。好像不討論,問題就不存在。但是,問題不去解決,還是永遠存在。」

集數
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