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幽禁

採訪 于立平
攝影 陳志昌 柯金源 陳添寶 劉人皇

五月底,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一場鯊魚搬家的大工程。原來住在海獸池裡的48條鯊魚,在完成階段性的展示任務之後,不得不退讓出牠們暫住的家,只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新客人。

除了潛水,一般人是很難親眼目睹海底的世界,水族館的這一層玻璃,不但讓海底世界在陸地上重現,人們也得以透過玻璃得以窺視海洋的神秘,而展示缸裡的這些生物,就在失去自由與隱私的同時,也被人們賦予教育、研究、寓教於樂等等的使命。

2002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從俄羅斯引進來自北極的六隻小白鯨,這也是國內水族界第一次引進白鯨,一天就吸引兩萬多人湧入,也創下當年暑假最高遊客量的記錄。不過早在1981年左右,已有水族業者將同樣是海洋哺乳動物的海豚,圈養訓練並公開做展示表演。

當鯨豚保育的意識漸漸升起,展示動物的動物權也慢慢受到人們的重視,鯨豚表演的熱潮看來暫時退燒,但是隨著觀光旅遊業的風氣盛行,反而有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往陸地上移民。

諷刺的是,雖然各個水族館都是以展示教育為名,但目前政府對於私人水族館的設立與管理卻明定為商業開發的申請,隨著旅遊觀光熱潮的興起,近幾年來公立及民營的水族館爭相設立,展示用的魚類水族需求大增,野外捕捉的壓力也愈來愈大。

從早期的圈養展示到現在的物種復育,不論是保育的外衣或是商業的本質,不可否認的,水族館搭起了人與海洋生物之間的橋樑,或許海洋真的太難讓人理解,透過水族館的人工養殖也發現了許多生物學家觀察不到的生態現象,而近年來水族館的養殖環境與專業技術,也成為協助學術界在救援海洋生物上最主要的幫手。

一層玻璃,是幽禁的海洋生物,還是保護了海洋生物?尚未有真正的定論。但是如果我們真的不得不將海洋中的精靈請到陸地上來作客,那麼就應該善待我們的客人,如果我們不能做一個好主人,那麼就讓生命在屬於牠們的地方停留,在大自然中親身感受生命的律動。

集數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