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中,對於馬戲文化只停留在觀賞的階段,從未出現專業的馬戲馴獸表演團體,但是在歐洲馬戲文化逐漸式微的今天,台灣卻有可能留駐這些備受爭議的文化殘影,這些牽涉到動物保育、動物權等紛雜難解的動物表演議題,又再一次考驗我們尊重自然的態度。
中華民國學生戶外教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闕淑超,於2002年國際馬戲節中,從國外引進老虎秀,想一反人們恐懼老虎的印象,呈現森林之王的特色表演,提供一家大小假日出遊的去處。然而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釋傳法卻抱持不同的想法,認為野生動物與人不同,若是希望牠們表現出像人一樣的行為,則是違反天性,而施以教育訓練則構成虐待動物的行為。
到底馬戲團是用什麼方式訓練動物表演?從過去以來,一直是不為所外人知的禁地。雖然馬戲表演的訓練過程可能對部分動物造成極大的傷害,但是動物馬戲表演中最具爭議性的,卻是它把野生動物丑角化的部分。喜歡觀看動物表演是人類的天性,動物表演除了純娛樂的目的以外,其實還可以有更深層的意義。
民國四十年,台北市立圓山動物園也曾經訓練大象、獅子、猴子等動物,進行動物表演、取悅遊客,隨著時代的演變,動物園的動物訓練已經轉化為動物照護的一部分,甚至提升為真正具有教育意義的內涵。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林慶華也說到,動物表演若是沒有教育意義,遊客充其量只是覺得滑稽和可笑,會產生負面印象,認為動物可以奴化,但若讓動物自然呈現,便有助於了解真實行為,藉由表演傳達棲地的威脅。
在人類遠離自然環境生活之後,也許就只能透過動物展示或動物表演活動,才能近距離接觸野生動物,因此在這僅有的機會中, 用什麼樣的方式認識這些同樣住在地球上的夥伴,也是幫助我們下一代尊重其它生命,並且為牠們保護自然棲地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