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守護環境的海洋藝術家|他用垃圾說故事
如何創作台灣的海洋藝術?如何透過藝術守護環境?一直是藝術家林純用探究的目標。透過各種類型的藝術形式,從個人創作走向集體參與,林純用著回收的材料,創造出一件件令人深思的藝術作品,開啟人們的環境視野。
低干擾賞螢|坐等地上的星星
春末夏初,螢火蟲為台灣郊野妝點著最美的夜色。寧靜的夜,欣賞點點螢光,是人們愉悅的體驗,對螢火蟲來說卻是挑戰。在公共場域的自然環境,想賞螢,又怕打擾螢火蟲,可以怎麼做?
爺蟬保育行動|待解的生命週期之謎
台灣有五十多種蟬,其中體型最大的是爺蟬,因為身形優美,一度被大量捕捉,危及族群數量,後來被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一些爺蟬棲地開始進行保育行動,希望美麗的爺蟬永續生存下去。
移除外來龜&魚|金門淡水魚復育進行式
抓起單獨飼養的鱷龜,在金門長大的陳光耀說,這是在金門野外發現的,推測可能是被棄養。「這種鱷龜很兇,如果不小心,手指頭都可能被咬斷」。他認為可能民眾覺得霸氣養在家中,之後不想養了,就直接放到野外。
溫室蟾追追追!無須水域就能孵化的迷你蟾蜍
溫室蟾是來自美洲西印度群島的小型兩棲類生物,體長不到三公分,生活史十分特殊,無須水域,就可以輕易躲在植栽及貨櫃中,運送到世界各地,成為當地外來種霸主。近四年,台灣高雄、桃園及宜蘭等地也受到溫室蟾的入侵。
【島在現場】彰化芳苑農民反國有地種光電|2024.8.7
彰化縣芳苑鄉約有600多公頃國有地,近日有渠源、恒陽、鑫暘、立泰、明渠等五家光電業者申請在草湖地區開發光電場,農民抗議損害耕作權益,成立「芳苑鄉國有地拒光電護良田自救會」,7日(週三)上午在芳苑發起拒光電護良田,千人愛鄉連署行動,呼籲國有財產署撤銷開發同意函。 彰化環保聯盟提供 芳苑鄉長林保玲表示,這片土地早期都是農民開墾,日治時代籌設飛機場,土地收歸國有,後來飛機場未建,...
【凱米的考驗】台南做大水|思考淹而不災的未來
凱米颱風帶來豐沛雨量,造成中南部大淹水,台南市許多區域受災,重創人民生活與經濟。在大水退去之後,政府搶救災損,人民重建家園,思考如何面對下一場大水的到來。
【環境映像影展】記白海豚悔過書|臺灣白海豚的保育困境
臺灣白海豚在二十年間,族群數量銳減一半,目前僅存50多隻。棲地破壞、漁業枯竭、離岸風機建設,還有政府的行政怠惰,都讓臺灣白海豚步上滅絕的末路。韓國濟州島的印太瓶鼻海豚也面臨類似臺灣的保育困境,人類若能自省對環境的傷害,也許才有可能與萬物共生共存。
【歷史上的今天】高雄氣爆10年
回顧歷史小檔案》 2014年7月31日深夜,高雄市因石化原料丙烯外洩,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氣爆事件,道路塌陷變成長溝,這場重大公安意外造成32人死亡、321人輕重傷,共計有3140多人受災。
【島在現場】凱米颱風|9艘貨輪擱淺 2024.7.28 更新
凱米颱風造成9艘貨輪在台南與高屏沿海發生沉船或擱淺,粗估船上共有448.9噸油料,目前皆未大量外洩,海巡署將持續出動無人機監測,並要求業者啟動船舶抽油作業,避免海洋污染。
【強颱凱米】港都遇水劫|思考減災、調適方案
凱米颱風過境,在高雄山區、平地分別創下單日累積雨量1217.5、887.5毫米的紀錄,其中平地雨量甚至比2009年莫拉克颱風還高出60多毫米,在氣候愈趨極端的趨勢下,該如何思考減災、調適的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