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水溢流的隱憂
新竹縣竹東垃圾暫置場,位處頭前溪上游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至今仍堆置逾2500噸垃圾。公投領銜人彭桂枝,同時也是台灣乾淨水聯盟的理事長,他勘查後指出,垃圾暫置場內原有設置廢污水蒐集管線與陰井,但部分設施年久失修,污水管線失效,擔心每逢降雨,未覆蓋的垃圾產生滲出水,外溢的污水會順著地形流入沙坑溪,再進入頭前溪。

工業區的灰色地帶

另一處同樣位於水質水量保護區的五華工業區,是設立逾40年的丁種工業區,沒有集中廢水處理設施,廠商多自行處理後排入河川,26家進駐業者以非金屬礦物製造業或電腦、電子、光學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主。
受水污法列管的業者有兩家,其中有一家半導體工廠。新竹縣政府指出,已加強篩檢頻率,該廠的廢污水排放許可量,也從1天1425噸降為990噸,近兩年都沒有違規紀錄。

彭桂枝認為,「半導體工廠在水質水量保護區,依法是不得排放,加上半導體使用的化合物日新月異,即使提高篩檢頻率,許多尚未被現行法規列入監測項目,新興污染物很難被檢驗出來。」
延伸閱讀》新竹媽媽救水源|組隊勘查頭前溪上游污染源
清華大學環境研究團隊 採樣底泥研究透警訊

清華大學環境研究團隊實地在頭前溪採樣發現,垃圾暫置場與附近工業區的河川底泥中,鋅、鉛、鎳等重金屬含量皆已超標,尤其是鎳,八處採樣點全數超過台灣標準的下限,清大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周秀專表示,若依照美國標準,已屬於「中或重度污染」。

周秀專指出,過往放流水採樣,較難反映污染第一時間的真實數據,改用底泥可以看出河川長年累積的污染,團隊也透過乾燥、過篩和萃取,模擬對人體細胞的影響,發現污染物對腎臟與生殖細胞的傷害較大。
針對底泥檢測結果,新竹縣環保局回應,底泥中重金屬不易直接脫附、溶解進入河水,經過淨水程序後,難以直接影響自來水水質,各主管機關對處理後水質嚴格把關。
19萬噸的自來水 取自頭前溪中下游

新竹縣市的自來水,有四成來自頭前溪的中下游,每日從隆恩堰與湳雅取水口引水約19萬噸,提供超過75萬人使用。
台灣乾淨水聯盟憂心,上游的工業廢水及未經處理的家庭污水等,都會匯流入頭前溪影響飲用水的水質,因此積極奔走,發起公投,希望促成立法,從源頭解決問題。
推動灌排、飲排分離 法令受限難跨縣市
對此,新竹市環保局副局長楊清媚指出,在自治條例草案通過後,除了劃設管制區,針對高風險地區與事業污水進行灌排和飲排分離,同時也積極執行公共下水道工程,提高接管率,避免污水流入頭前溪取水口。

但多數污染源,如竹東垃圾暫置場與五華工業區位於新竹縣境內,並不受條例約束,再加上頭前溪屬於央管河川,若要設立專管,需要中央核定更具效力的跨區草案。
但在舊的污染還未解決之前,居民擔心新的污染又再來。以2024年6月,橫山鄉油羅溪上游設立廢棄物處理廠的開發案為例,該場址就位在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開發單位提出依法必須零排放與回收,不過當地居民及鄉公所皆認為,不應該再增加任何污染風險,在橫山鄉居民的強烈抗議之下,這起案件暫時停擺。

環境部提高放流水標準 民間持續監督水質
2025年3月環境部的放流水新制上路,包含增訂或加嚴氨氮、磷、銅及自由有效餘氯等項目之管制,針對磷排放濃度較高的晶圓製造、光電材料及科學園區等產業,增訂總磷的管制標準,新增電路板製造、製革、屠宰、肉品市場及醫院為氨氮管制對象等。

但彭桂枝認為,放流水中的重金屬和氟化物也應該被關注。「以頭前溪來講,目前並沒有管制重金屬的排放,半導體製程裡的氨氮,也不是主要排放源,主要是沖洗面板產生的重金屬,例如鎳跟鉻,或者其他氟化物。」
他強調,「特別在新竹這樣的科技聚落,若半導體有特殊的金屬元素,尤其是位在水質水量保護區裡面,應該要求它不可以排放出來,做全面回收。」
新竹市公投案促成全國首例的自治條例草案,目前已提送中央主管機關審查,要杜絕污染風險,仍須跨縣市與中央落實,民間團體持續推動社區與學生水質監測行動,希望下一代能從小了解家鄉水源的珍貴與脆弱,才能讓竹城的水夢不再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