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No name」相關文章
【氣候變遷】野火燒不盡的澳洲|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2019年澳洲迎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年均溫與單日平均溫度,都打破歷史記錄。2019年平均降雨量,也是1902年以來最低的一年,僅有往年平均的五成五,只有256.2毫米。又乾又熱的澳洲東南部,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在2019年9月發生野火後,澳洲全國也都陸續發生了大火,截自13號為止,野火已造成至少27人喪命,燒毀土地面積超過1030萬公頃(約莫3個台灣) ,數以億計的動物死於野火、...
一起找溪望|官民合作找回花蓮鱉溪的生命力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村民,在鱉溪溪邊的高灘地上,挖了三個淺淺的水池,他們希望在池子裡復育,小時候很常見到,現在卻快要消失的小魚-菊池氏細鯽,第一步是先把原生水草種起來,營造適合牠們生長的家。
為河川把脈|從河川源頭淨溪能否改善海廢問題?
成堆的保麗龍、浮球、漁具,寫著簡體字的寶特瓶,淨灘時,撿到從其他國家漂來的海洋廢棄物,是參加淨灘的志工常有的經驗。其實,海灘上也有不少垃圾來自河川。全球每年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從陸地進到海洋,如果能從河川的源頭攔截垃圾大軍,是不是有機會改善海洋垃圾的問題?
老橋的漫長等待|全台橋梁體檢刻不容緩
上班、上學的時候,你曾經仔細看一看通勤路上所經過的橋梁嗎?它們靜靜的陪伴著往來的人們,歲月的痕跡也漸漸刻畫在橋梁的結構上。當步入老年,它們等待的是多一些關心、照顧,等待未雨綢繆。
顧好每座橋(上)|從金門大橋、淡江大橋看橋梁工程的挑戰
想跨越山谷、河川甚至大海,我們需要橋梁。橋梁,是力的均衡、美的展現,每座橋梁都是眾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它們和人一樣,撐久了會疲勞,負荷太重會受傷,會發生意外,也會老化、會衰敗。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呼籲,把橋梁當作長輩、親人,好好照顧它。
顧好每座橋(下)|從高屏溪橋、蘇澳白米橋看橋梁健康要如何把關?
高屏溪橋透過鋼纜裝設感測 時時掌握橋梁健康狀態 為了拉大跨距,近幾年的新建橋梁多採用鋼索橋的特殊形式,鋼纜關係到整座橋梁力學系統的穩定性,防鏽更是重要。以高屏溪橋為例,每束鋼纜都有五道防護措施。高屏溪橋總共有60根鋼纜,層層防護真的有效嗎?想知道答案,得靠上面的感測器,收集肉眼看不出來的訊息。不只鋼纜,整座橋都能透過感測器進行監測,驗證橋梁的情況與當初設計是否相符。...
地方拚創生|找出地方特色作為發展動力
地方創生是什麼?當政府全力推動地方創生,提升台灣各地方社區、聚落及偏鄉的發展,一股巨大的翻轉力量,正在各地展開。地方創生會將台灣帶往何處?各地區又有何不同思考?
台灣農地往哪去|當農地不停長出工廠
農地工廠合法化後,爭議並未平息,國土計畫成為各方寄望的工具,重整台灣農地使用的秩序。但是縣市推動國土計畫,究竟是增加保護或加速開發?成為值得關心的課題。
全面入侵:台灣原生魚種的威脅?!
這幾年,有一種水中刺客,悄悄地侵入台灣各大水庫、湖泊、溪流和濕地,漁民稱為牠為魚虎,學名是小盾鱧。魚虎的原棲地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最大可以長到150公分,體重可達20公斤,幼魚體色鮮豔,飼養容易,早年被當成觀賞魚引入台灣販賣,因為任意放流,而進入自然環境中。
可可的循環之旅|廢棄果莢再利用
外表鮮艷的可可果,是巧克力的原料。過去,在台灣想吃到巧克力,只能仰賴進口,現在,台灣也出現了土生土長的巧克力。這個從屏東土地上長出來的新產業,如何走向循環經濟的旅程?
當鯨豚上岸|敲響海洋生態的警鐘
虛弱的侏儒抹香鯨青少年個體,被濕潤的棉被包裹,等待獸醫下一步的醫療策略。這隻體長170公分的侏儒抹香鯨,在2019年9月30日午後,被海巡單位發現擱淺在台南七股海邊,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人員接獲消息,立刻趕往現場搶救,並將牠運回四草搶救站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