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獺有危機|能否盼到轉機出現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水獺活潑可愛的身影,獲得人們喜愛,但是不時出現的路殺事件,讓人們憂心。透過科學研究,金門水獺生態漸漸清晰,卻也看見可愛外貌下,潛藏的生存危機。

台灣的水獺屬於歐亞水獺,目前僅生存在金門,平常棲息在淡水環境,以魚類為主食,但食性相當廣泛,蛇類、鳥類都會捕食,還具有渡海能力,能向四周陸地擴散。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長期研究水獺,發現過去軍管時代,金門保留許多水獺棲地,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縮減。

水獺是夜行性動物,不容易在日間目擊,透過紅外線相機,紀錄到的生態影像,可以看見在夜間,水獺如何運用通道,在水域和陸地來回穿梭。道路旁一坨動物糞便,就是水獺排遺,可以藉此分析水獺狀況。

台北市立動物園負責水獺排遺分析計畫,研究人員前往金門,在黎明時刻出動,尋找新鮮糞便。台北市立動物園助理研究員張廖年鴻博士透過排遺進行DNA分析,分辨水獺個體,並建立家族系譜。

金門水獺數量,一般粗估在100到200隻。不過研究發現,水獺出生率高,但因為是獨居動物,領域性強,新生個體很快就會離開金門。所以張廖年鴻認為,高出生率及低留存率,很難判準數量。他以區域劃分圖說明,應該以水獺的適合生存數量來計算。

水獺的領域性極強,棲地具獨占性,一旦遭到破壞,就更難生存。關於棲地破壞,一個是水域環境的變動,因為水獺依賴水路移動,一旦水域環境變動,就會影響覓食。另一個是陸域環境的破壞,因為水獺習慣躲避在草叢育幼,如果土地遭到開發,就會影響生態。2014年金門水獺大金、小金被拾獲,就是因為棲地開發問題。

金門全力發展觀光,土地開發、道路建設和埤塘濕地減少,造成水獺棲地嚴重減損。近年的前瞻計畫治水工程,影響水獺生存。金門縣政府希望透過生態補償計畫,保護水獺生態,但專家擔心圍網的設計,沒有考慮水獺的領域性,太過單一的出口,反而限縮水獺的通道。

一段段水獺路殺影像,震撼社會。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主辦水獺生態研討會,希望讓人們瞭解水獺的生存問題與救援體系。根據協會統計,金門水獺的救傷,分別有路殺、打鬥追逐,營養不良、拾獲幼獸等狀況,於是一直有興建金門水獺中心的呼聲,提供即時救援與長期照顧。

保育水獺,擴大與恢復棲地功能,同樣成為重要關鍵,如何讓水獺棲地從大金門,擴散到小金門,成為努力目標。同時像是太湖堤岸,在考慮生態環境下,保持適當距離,讓人們還是能觀看到野生水獺。

照片提供 莊西進

台北市立動物園多年來進行水獺的域外保護工作,張廖年鴻比對台灣本島過去水獺標本,發現台灣與金門的族群相近,未來可以思考再引入台灣野地,擴大棲地環境。

金門水獺有危機,可愛身影背後,面臨消失命運,所以需要更多人關心,保護棲地,保育生命。

《我們的島Podcast》金門居不易,水環境難尋,歐亞水獺怎麼活?

地點
集數
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