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No name」相關文章
爐碴風暴(上):全台的有害廢棄物
民國40年代,台灣開始發展鋼鐵工業,但鋼鐵廠的廢棄物,爐碴與集塵灰,卻到處流竄。民國90年,廢清法通過,終結了這個亂象。民國91年,經濟部工業局公告爐碴再利用的相關辦法,爐碴合法的進入農地魚塭,這場爐碴風暴席捲全台…
相思寮的年獸|中科四期開發爭議
2010年過了,全台灣歡喜迎來所謂「精采100(年)」。但對深受中科直接影響的相思寮居民來說,從2009年到2010年的中科四期陰霾,並沒有隨之而去...
追討未來|青年反國光石化
反對國光石化設廠的力量,在各個年齡層發酵,除了學界、醫界、藝文界,連大學生、高中生和小朋友,也沒有缺席,他們要求政府給他們一個不受污染的環境,高喊:「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
追討程序正義(一)|引進環評制度,是把關環境還是政策背書?
民國83年12月30日,我國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由環保署組成環評委員會,透過程序透明化和民眾參與,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都應該在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達到預防而且減輕環境破壞。但是從中科三期、中科四期、蘇花改的案例來看,環評制度卻被質疑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外界甚至以「環評已死」來表達對環評制度的不信任。究竟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重拾民眾對制度的信心?環評制度未來又該如何走?...
追討程序正義(二)|中科開發案一階環評匆促過關,爭議是否釐清?
從后里三線路轉進四月路,就是后里花農陳欽全的家,沿途香水百合、劍蘭、文心花田,點綴后里別有一番風情。65歲的陳欽全高農畢業,因為愛花,退伍後回到故鄉開始種花,是后里最早種花的農民之一...
追討程序正義(三)|環評審查未考量土地徵收與居民生活
依照環評法規定,環境影響評估應審查範圍包括:生活、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環境影響,但實際上,環評委員會對污染排放以外的開發影響卻較少評估。
追討程序正義(四)|永揚垃圾場案環評書造假
一個與世無爭的小村莊,2001年,台南縣政府悄悄通過環評案,要蓋一座9公頃的永揚垃圾掩埋場。環評第一階段審查不需要舉行說明會,環評通過了村民還不知情,直到92年消息曝光後,村民擔心垃圾場污染灌溉用水、烏山頭水庫,組成自救會站出來反對,經過了八年,抗爭還沒有結束。
追討程序正義(五)|環評如何落實公民參與、評估健康風險?
「你有三分鐘」。中科三期專案小組主席、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在2010年8月25日中科三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請后里鴨農許金水發言前,言明發言只有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