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研究園區面積有261.5公頃,分為三個區塊,南北兩核心作為研發和行政辦公區,預計引進13,000個就業機會,中間生活區則計畫做為研發人員的宿舍,提供11,000人居住,希望藉此帶動中興新村的發展,總開發經費超過兩百億元。
中科的進駐,會把中興新村帶向怎樣的未來?究竟什麼是高等研究園區?
在環評會議上,一開始園區的定位就讓環評委員搞不清楚,由於中興新村有車籠埔斷層穿越,地質安全也是委員們關心的重點,以及園區內要引進何種產業?會排放哪些物質?對於新舊住戶的安置,也紛紛進行熱烈討論。
但兩次專案小組的討論,都無法釐清相關疑問,環評委員原本傾向駁回,在南投縣政府強力表達地方希望發展的意願下,作出補件再審的決定。面對高等研究園區有可能會被退件,後續的初審會議裡,南投縣長、中科局長親自出席,而期待開發的民眾更是擠滿了旁聽席。
這次的開發,涉及到內興里的南內轆地區尚未被徵收的24公頃私有地,當地居民希望快一點被徵收,因為早在1964年,這一片空地就被劃為中興新村的機關用地,現場還能看到早已鋪設好的圓環和道路。因為被劃為機關用地,當地居民表示在貸款上受到限制,想要賣地卻也賣不出去,南內轆居民,殷殷期盼著高等研究園區的開闢來解套。
而文資學者則擔憂南內轆以外地區的開發,會影響中興新村的歷史地景,像在省府旁的這一片綠地是機四用地,原本上面有四五棟公家廳舍,921地震震垮變成了921紀念公園,一開始中科局計畫在這裡蓋工研院大樓,遭到學者反對。
學者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要用更嚴謹的態度來處理中興新村的轉型,希望中央單位文建會來主政,以免中興新村獨特的都市紋理遭到破壞。
從去年九月到今年四月,經歷了四次的專案小組審查,今年六月十號,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開發案送到環評大會。最後環評大會決議機四用地保持原貌,南核心地區(包含南內轆)優先開發,該地區以外的開發行為,必須要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聚落保存審議作業後,才能動工。對於合法眷戶的處理,採先建後拆,先進後出的方式,有條件通過此案。至此,中興新村轉型為高等研究園區,已成定局。
中興新村的居民從當年的省府公務員,到今天研發人員的準備進駐,它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演變。中興新村就像是一部活歷史,學者認為這個見證台灣歷史的珍貴資產,如果不從整體保存去思考,就很容易陷入單一土地開發的經濟思維裡。
如果回到當初的目的,是為了替中興新村找尋新出路,那麼,開發主體到底是誰?是中興新村?還是高等研究園區?許多人都期盼,中興新村能夠重新注入活力繼續走下去,但該要怎樣走呢?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