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孵化的白鰻,體型扁平像一片柳葉,隨北赤道洋流,由東往西漂游,在菲律賓東方,北轉進入黑潮,這個時候,柳葉鰻會變態成為流線型的玻璃鰻,流經台灣、中國,一直到韓國、日本,找尋河口,溯游回到生長的棲地。
每年11月到隔年2月,是台灣捕撈鰻苗旺季,但今年的情況不太樂觀。陳敏靈夫婦在大甲溪出海口的河床,租地開溝,架起一座座定置漁網來捕撈鰻苗,他說這是跟老天爺賭博的行業,而今年他的手氣很不好。
根據台灣大學漁科所長期的調查,二十年來,河川中日本鰻數量,已經減少了90%以上,水質惡化是其中一個主因。對習慣生活在河川中下游的日本鰻來說,自然棲地遭到嚴重破壞而消失,是造成鰻苗數量銳減最重要的因素。
日本鰻資源銳減,2013年,日本將牠指定為瀕危物種,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組織,也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東亞各國開始著手保育,目前台灣只開放鰻苗來流量的最高峰,每年的11月到隔年2月為捕撈期。但學界認為,台灣這四個月的漁獲量,已經占全年來流量的95%,參考歐盟的保育標準,對同樣瀕危的歐洲鰻苗,減少40%以上的漁獲來看,台灣顯然是過度捕撈的樣態。
漁業署也從禁捕成鰻著手,從2013年起輔導各縣市政府,公告轄區內至少一條河川要禁止捕撈鰻魚。
2018年1月中旬到2月底,鰻苗來流量稍有起色,台灣整體漁獲量約1公噸,台、中、日、韓四個日本鰻主要的產業國家,預估捕獲15公噸鰻苗,都創下歷史新低。但是東亞四國的日本鰻放養量,仍沿襲舊有的標準,以78公噸為上限,學界認為削減各國的放養配額是當務之急。
華盛頓公約組織正在評估,將日本鰻列入紅皮書附錄二名單中,屆時跨國交易將受到限制,東亞四國憂心鰻魚產業亮起紅燈,但是當鰻魚族群無法在河川中自然生存,真正亮起紅燈的是我們的環境。
等不到鰻苗溯游回到溪流,何嘗不是來自深海的警訊,警告我們昔日萬物賴以維生的溪流和海洋,已經遭到無法回復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