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濕地再出發|藝術家與村落共創的盛典

採訪報導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長期舉辦濕地藝術季,吸引遊客到訪,曾經因為疫情中斷,今年決定恢復舉辦,維持藝術季的傳統,也為未來尋找出路。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成龍村是西部沿海村落,因為一場颱風災情,形成廣大濕地,成為村落特色。長期以來,村落一直有人口外流問題,居民從1000多人,至今剩400多人。2010年開始,觀樹教育基金會為協助村落,每年舉辦濕地國際藝術季,改善老舊空間,舉辦導覽活動。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因為一場颱風災情,形成一片廣大濕地。

睽違五年 成龍濕地國際藝術季再出發

2020年疫情爆發,藝術季中斷,五年之後,村落希望恢復藝術季傳統,社區發展協會組成團隊,找經費,以「土地親像花」為主題,邀請藝術家,舉辦藝術季。

4月,藝術家到來,村民舉辦歡迎會。今年(2025)邀請四組藝術家,分別來自德國、土耳其、馬來西亞,以及台灣本土藝術家,其中許多人都曾來過成龍濕地。

2025年成龍濕地藝術季,社區發展協會邀請四組藝術家,分別是來自德國的童德鴻(右上)、土耳其的Sehriban Köksal Kurt(左上)、馬來西亞的張國耀(右下)和台灣的王彥臻(左下),來到成龍濕地進行創作。

台灣藝術家王彥臻,擅長視覺藝術,多次來成龍濕地創作。馬來西亞藝術家張國耀,這次以竹子作為創作材料。嫁來台灣的德國藝術家童德鴻(Katharina Eckert),和他的先生童郁豪,一起運用漂流木創作,在木頭上雕刻許多故事。土耳其藝術家Sehriban Köksal Kurt,專精利用植物纖維材料創作,呈現自然美感。

延伸閱讀》成龍濕地的幸福感|濕地藝術節的環境教育

除了藝術家 村民和志工也是重要成員

藝術季展開,志工和村民幫忙藝術家收集材料,剪取榕樹氣根來創作。募集的四位志工,成為藝術家的小幫手,有人是再度前來幫忙,有人為了認識土地,每位有著不同動機。

藝術家駐村創作,村民熱情幫忙協助,李振明是希望藝術季讓村落更有發展。他退休回鄉養殖龍膽石斑等高經濟魚類,盼提升產業經濟,吸引村民加入。

藝術家張國耀編織大量竹子,作品樣貌漸漸形成。藝術家Sehriban Köksal Kurt幾乎都是抬著頭工作,天花板上象徵花朵的美麗環狀藝品,都是乾燥植物。藝術家與志工的緊密相處,漸漸培養出交情,甚至語言不通,都能心靈感受。

馬來西亞藝術家張國耀,以竹子作為創作材料。

 

耳其藝術家Sehriban Köksal Kurt,專精利用植物纖維材料創作,與來幫忙的志工培養出很好的創作默契。

童德鴻是藝術家,也是一位母親。他和先生共創漂流木雕刻,透過拓印技法,製作出有如水墨意境的版畫作品。志工在幫助藝術家過程中,同時學習藝術創作技巧。村落的媽媽們幫忙準備食物。藝術家和志工們,就居住在村民提供的老屋中,體驗漁村生活。

嫁來台灣的德國藝術家童德鴻(Katharina Eckert),和先生童德鴻一起運用漂流木創作,在木頭上雕刻許多故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創作陸續完成,藝術季正式展出。王彥臻以黏貼文蛤殼,創作大型壁畫,作品名稱為〈落地生花〉。童郁豪、童德鴻夫婦,在漂流木上雕刻舊名牛尿港的成龍村記憶影像,作品名稱為〈運〉。

台灣藝術家王彥臻以文蛤殼黏貼出名為〈落地生花〉的大型壁畫。

 

童郁豪、童德鴻夫婦作品〈運〉,在漂流木上雕刻出舊名牛尿港的成龍村印象。

張國耀以竹編,製作濕地上三朵巨大的花朵,作品名稱〈花仍在〉。Sehriban Köksal Kurt用榕樹氣根,纏繞出樹幹,屋頂開滿環形花朵,作品名稱為〈地彩之環〉。藝術季吸引遊客,過去村落就利用舊空間,開設咖啡店,同時舉辦導覽活動,希望充實藝術季內涵。

張國耀的竹編作品〈花仍在〉,在濕地上開出三朵花。

 

Sehriban Köksal Kurt的作品名為〈地彩之環〉,利用榕樹氣根纏繞出樹幹,讓屋頂開滿環形花朵。

成龍濕地藝術季舉辦十多年,當初許多國小學生,現在都變成青年。受到藝術季影響,外地就學的青年,利用假日排班來經營咖啡店,提供村落資訊,貢獻自己的力量。

偏遠漁村舉辦藝術季,人力、經費都是問題,但是居民堅持持續舉辦,不要中斷。

「土地本來親像花,現在全部變濕地」,過去村落長輩以詩詞,說出成龍村困境,現今的後輩努力舉辦濕地藝術季,邀請藝術家來幫忙,希望在土地開出新的花朵。

 

審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集數
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