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土造藝術|兼具美學與實用的地景創作

採訪報導

藝術有各種型式,如何走進鄉村,成為兼具美學與實用的作品?藝術家黃文淵透過廢棄物再利用,以及藝術實用化,為鄉土造藝術,形成美麗又動人的地景。

老物不是廢物 都是創作材料

藝術家黃文淵的工作室收集許多老物,這些物件都是他的創作素材。
藝術家黃文淵利用收集的老物,創作面具系列作品。

黃文淵是知名地景藝術家,他將農村老家改建成工作室,在他心中,老物不是廢物,經過收集、妥善分類,都有能再利用的一天。抽屜裡滿滿的物件,一般被當成垃圾,在他眼中都是創作材料。而長年創作的面具系列,每件造型特殊的作品,都是從這些材料而生。

台南市永康區一處眷村,雜亂改建的老屋,被改造成展覽空間。黃文淵的面具系列作品,在這陳列展出,吸引目光。

工寮和水溝蓋 到他手上也成藝術

黃文淵用藝術創作改變農村工寮雜亂的印象。

做為生長在嘉義的藝術家,他相當投入為故鄉創造藝術,堅持藝術實用的精神。在新港農地上,結合多位藝術家朋友,創造工寮系列作品,不同的材質與造型,改變農村工寮簡陋雜亂的印象。只要有想法,到處都能形成藝術,連老家附近溝渠要做水溝蓋,他都自願設計施工,做出美感又實用的作品。

延伸閱讀》拚抗爭搞藝術的斜槓人生│熱血環境藝術家
延伸閱讀》自然藝術|在地元素營造關渡自然裝置藝術

黃文淵建議為水溝留下通風孔隙,避免惡臭,並加上石頭,設計出讓農民能坐下休憩的空間。

從美術科系畢業後,黃文淵曾經營藝術畫框製作,收入不錯,後來專心從事創作,累積作品獲得名氣,媽媽喜歡他的工作,卻擔心錢賺不夠。黃文淵選擇專心創作,透過作品表達他的理念,身上總是帶著一本練功本,紀錄人生觀察、繪製藝術發想。

讓藝術入鄉 不再是孤獨創作

黃文淵參與許多大型地景藝術創作,除了希望讓藝術入鄉,也鼓勵在地居民參與。

近幾年,他參與許多大型地景藝術創作,希望讓藝術入鄉,吸引遊客,推動在地旅行,認識當地文化歷史,並且鼓勵居民參與,讓藝術品不只是藝術家的孤獨創作。

延伸閱讀》地景搞藝術|和自然、土地結合的創作
延伸閱讀》成龍濕地的幸福感|濕地藝術節的環境教育


大型地景藝術,常常是多媒材組合,考驗藝術家的工藝技術,需要多人合作,同時培育年輕藝術家。桃園地景藝術節,黃文淵的《窯身一變》作品,呈現過去桃園龜山燒磚產業歷史。

黃文淵的作品有著不同時期的變化,但總是不失玩心,希望人們能親近,為鄉土造藝術,為台灣農村散布美學的花朵。

黃文淵的創作不失玩心,希望人們能親近作品。
集數
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