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始建於1786年,至今超過兩百多年歷史,廟宇多次修建,目前建築形態為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樣貌。近代因為老舊、地震等原因,曾幾次整修,保護廟宇的文化資產。
2022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彩繪修護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招標工程,並以5600萬元決標,由雲林科技大學、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敦仁傳藝彩繪有限公司組成團隊,執行彩繪修復。
五門殿虎邊的夔龍窗、酬神戲台上的八卦藻井,修復難題多。
修復團隊先行規劃五處示範修復區,但是當地居民與文化人士看到五門殿虎邊的夔龍窗修護示範,覺得修復太新,失去原味,召開記者會,表達憂慮。
修復單位說明,夔龍窗有內外兩面,外面因為日曬雨淋,損壞嚴重。傳統彩繪工藝,「彩」是指木構上的油漆作工,「繪」則是純美術的書畫創作;前者上漆防濕防腐,首重木構保護,後者多是名家之作,必須原貌保護。夔龍窗屬於平塗畫色的彩,重在保護木構雕刻,所以請傳統匠師上漆新作。
但是這個解釋不被民間團體所接受,認為必須有更多共識,才不會遭成錯誤。廟方則希望修復盡快進行,不要延宕。
彩繪的修復,過去都是邀請傳統匠師,針對損失的部分,進行補修上色,或重繪新作。近代開始藉助科學儀器,精密分析彩繪的塗層或材質,進行清理、保護或局部修補。彩繪文物損害,狀況複雜,方法的選擇,成為修復團隊的難題。
在決定保存彩繪原貌時,有時會面臨一個木構上,上下交疊不同時代的彩繪作品,保存哪個時代作品,又是一個選擇題。
彩繪修復的下一個難題,就是龍山寺酬神戲台上方的八卦藻井,它集合交錯的斗拱結構,有著精湛的木作工藝。藻井的彩繪,1964年由大師郭新林所完成,細查藻井,部分有過去木頭腐爛,挖除修補的痕跡,如何修復失去的彩繪,成為考驗。
文資保存缺常態修復規劃,傳統匠師養成出現斷層。
台灣文資保存往往忽視常態修復,經過很久才發包搶修,不像國外有常態經費,訓練團隊,保護重要文物。修復引發風波,文化資產局要求彩繪標案暫時停工。為了釐清爭議,修復團隊舉辦論壇,邀請文資專家,提出建議與看法。
雲林科技大學林崇熙教授指出,廟宇工藝各有美學,但是必須重視它的實際功用。彩繪如何修復 ,可以透過電腦科技,讓大家預見修復後的樣貌,減少實際修復後的差異感受。
另外,過去修復團隊通常由傳統匠師組隊承接,現在改由營造廠標案施作,符合現代工程管理精神,但也失去傳統工班的養成,有技術斷代的傳承問題。現今工藝技術改變,加上廟方觀點不同,許多傳統匠師不再重視傳統技法,古法修復變得更加困難。
文資局暫停彩繪修復,改招標大木結構修復,又存在什麼問題?
種種爭議讓文資局決定,將彩繪修復部分的標案,進行解約,再討論未來修復計畫。後續文資局開始進行大木結構修復的新標案,舉行施工前說明會,建築師帶領關心人士,瞭解龍山寺的木構問題。
彩繪標案解約,修復團隊面臨虧損,但是廟宇修復的木構、彩繪、泥作、剪黏等各類工藝,都是相互關聯,必須即時互補修復。如果不能一起發包、同時進行,最後都會面臨單一工藝修復,無法相互配合,顧此失彼的難題。
鹿港龍山寺的修復爭議,帶來文資保護的許多討論,不僅在做法選擇、美感的溝通,甚至是發包制度、工班培育,或維護重於搶修,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延伸閱讀》誰不要古蹟-鹿港龍山寺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