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新北市」相關文章
躍進:改變台灣的100秒|921地震20年系列報導
短短100秒的搖晃,九二一地震在台灣地表造成長達105公里的破裂面,這場近百年來台灣陸地上規模最大的地震,促成科學研究的躍進。災難帶來傷害,同時也是進步的起點。二十年後,台灣人面對地震的能力,有哪些提升?
年年有蟹|避免過度捕撈萬里蟹
北海岸的金山、石門、萬里一帶,長期以來是台灣捕蟹產業的重鎮,產量占全台八成以上,新北市政府將在台灣西北海域捕捉到的花蟹、三點蟹、石蟳,包裝成萬里蟹品牌,希望挽救一度沉寂的捕蟹產業。 畫面提供 新北市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 萬里蟹主要販售點,在鄰近西北漁場的富基、野柳與龜吼三個漁港,即使非假日,市集也是熱熱鬧鬧。市場反應熱絡,產業蓬勃發展,但是如果一直抓一直吃,就怕步上黑鮪魚或曼波魚的後塵。...
手作淡蘭|全台第一條手工製作的步道
手作的產品,總帶著幾許溫暖,多幾分細緻,大自然裡的步道,也能手作嗎?在北台灣山區,淡蘭古道中的崩山坑古道,將成為全台灣第一條,完全手作的步道。 崩山坑古道是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起點是新北市泰平里,這裡的居民大多務農,後來工商業興起,人口外流,連唯一的國小都廢校。現在泰平里常住人口只有六十多人,由於是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受到開發限制,古樸的石頭屋留了下來,保持著無污染的環境,和恬淡的農村生活。...
【穿梭島嶼20年 海岸篇】漁港的黑色幽默
還記得二十年前,你是什麼模樣嗎?走出家門,熟悉的街頭巷尾改變了多少?二十年來,我們的島紀錄著台灣海岸環境的變遷,那些跟海有關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搭乘時光機,和島上的老朋友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台灣的海岸經歷了哪些事,又有哪些變與不變?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變遷 淡水河
二十年,對一個人來說,是從嬰兒長成青年或從青年步入中年的歲月。對一條河來說,二十年又會有怎樣的經歷?是逐漸死亡或是重獲新生?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紀錄著許多河流的變化,有的從骯髒變清淨,有的從豐沛變乾涸。讓我們和島上的老朋友一起回顧這二十年,那條在你生活周遭既熟悉又陌生的河流。
【從節能到產能】節能是門好生意
台灣欠缺自產能源,卻是用電大國。為了成長的用電需求,政府不斷開發新的電力來源,也引發一次又一次的社會爭議,其實解決用電瓶頸最根本、最有效的策略是節電... 節電不只是隨手關燈,更換LED燈泡而已,如何聰明有效率的節能,已經是一股趨勢。幫人節電也能是一種專業嗎?這個新興產業又可以帶動多少錢景?
拉瓦克的城市家園|城市原住民部落的拆遷問題
怪手剷倒一棟棟民宅,高雄拉瓦克部落因為占用國有地,面臨政府強拆。拉瓦克族人來到高雄六十多年,一路艱辛,最早為了賺錢謀生,現今希望原地安居,建立一個城市部落。 畫面提供 陳庭旭。
水水綠綠的無用之用(下)|都市開發導致濕地環境惡化
高雄中都濕地的灘地上,白鷺鷥輕巧漫步,一灣流水映襯著兩旁紅樹林,這優美景致,曾經被網友票選為全台十大最美濕地之一。許多人或許不知道,早在十幾年前,中都濕地公園的前身,是合板工廠利用愛河運送木材的貯木池和廠房。當合板產業沒落,中都地區變得雜亂無章。高雄市政府砸下三十億重新規劃,開闢公園用地時,刻意保留舊河道,復育昔日老愛河畔的紅樹林生態。
濕地.出口|高美濕地的難題
海岸濕地是大河的出口,也是都市居民找尋片刻悠閒的一方天地。它承載萬物新生的喜悅,也默默包容各種人為活動的衝擊。海岸地形的變遷,潮間帶生物的演替,這些來自濕地的訊息,人們聽見了多少?
水水綠綠的無用之用(上)|大台北地區的濕地生態
開啟城市文明的第一個腳印,往往是從濕地開始踏出去的。我們從河川的上游汲取乾淨水源;在濕地儲存飲用水,墾植糧食;再從河川下游,還給它髒污的廢水;由濕地過濾淨化排放入海;又開始,下一個生命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