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我們的島—遠離水中央 (高屏篇)

採訪 張岱屏 柯金源,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忠峰 陳慶鍾,剪輯 陳忠峰

高雄市是一個地勢低漥的地方,早期到處都是農田、埤塘、溼地,伴隨著都市化的發展,農地與埤塘漸漸消失、填平,取而代之的是不透水的柏油路面,也埋下了日後淹水頻仍的因子…

民國90年7月,我們的島曾經到高雄市三民區本和里,紀錄了當年最嚴重的水患。本和里過去是愛河流域本館埤的所在地,地勢低漥,因為逢雨必淹,所以又被稱為淹水里。今年我們再度回到本和里,里民告訴我們,這幾年本和里已不再淹水。原本是埤塘的水泥停車場,現在已經挖深成為一個滯洪公園,似乎說明了,經過一年年淹水的教訓之後,原本屬於水的空間還是還給了水。

本和里的滯洪池公園分為沉澱池、蓄洪池和抽水站三個部分,總蓄水量有11萬噸,蓄滿水時,宛如一個綠色的小湖泊。滯洪池從民國九十四年完工至今,在暴雨期每年發揮五、六次功能,終於讓本和里居民脫離年年淹水的夢魘。

但是,高雄市其他地區還是擺脫不了淹水之苦。目前高雄市雨水下水道的設計,是以五年暴雨量來規劃,早已經不能負擔暴雨頻繁的氣候。高雄市政府計畫延續本和里的經驗,在愛河流域規劃六個滯洪池,減輕都市雨水下水道的負荷。愛河流域第二個剛完工的滯洪池,是愛河之心,它的面積有3.1公頃、蓄水量是10萬噸,今年六月初的豪雨,愛河之心就蓄積了七、八萬噸的雨水,讓愛河的水量可以滯留,延遲排洪的時間。

治水的思維正在改變,與其與水爭地,不如給水、也給都市人,多一些喘息的空間。順應水文,才能找到與水的共生之道。

集數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