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著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楊國禎老師進入九九峰山區,檢視地震之後災區造林的成效。陽光強烈的九九峰山頂,所種植的樹種是櫸木與烏心石,但是地震過後已經三年多,卻仍然得在雜草堆中尋找櫸木與烏心石,造林的成果頗令人擔心。
楊老師告訴我們,九九峰山頂陽光太過強烈、缺乏水分,造林的兩種樹苗烏心石與櫸木很難長大,因為烏心石適合在半遮陰、水分充沛的情況生長,櫸木雖然屬於陽性樹種,但是生長相當需要水分。我們在九九峰山頂找尋造林樹種,造林樹種卻被自然長出來的其他樹種如馬尾松、山黃麻淹沒。楊老師告訴我,其實很多時候,土地公比人會種樹,如果自然演替的時間太慢,我們可以撒些本地的樹種的種源,加快森林的建立。
九九峰山頂上的造林成果令人氣餒,而不斷有土石鬆落的山腰,以及崩塌嚴重的山下,造林情形又是如何呢?九九峰山腳下的地形,有的穩定,有的不穩定,不穩定的地方,造林受到不斷崩落的石塊打擊,野生的和人工造林都無法逆天而行。另外,在山腳下地形比較穩定的地方,則用了另一種「林下造林」的方法來造林。所謂林下造林 就是已經有一個森林了,底下也種上樹苗,希望不要破壞到現有森林,等樹長大以後來取代它。不過林下造林這麼好的立意之下,也出現了不耐遮陰的楓香、櫸木等等。
過去的造林政策比較使用單一的思考標準,民國四五十年代,在建築業最興盛的時代,造林的樹種幾乎是可以做成板模的杉木為主。除了單一樹種的選擇之外,過去也多以人定勝天的思考模式,強勢進行造林工作,比較少考慮每個地方自然因素的差異性。時過境遷,好不容易學習到單一樹種造林的危險,使用較多種的樹種,但樹種的適地適種方面還是未見仔細。
在貧瘠惡劣的九九峰山腰,種上烏心石與櫸木,除了這兩種造林樹種之外,其他自然長出的樹種,如山黃麻與血桐則遭受砍除的命運,假如造林是為了水土保持,那麼自然長出的樹木與雜草為何砍除,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除了災區造林撫育之外,從民國85年賀伯風災之後進行的「全民造林運動」政策,也有同樣造林撫育的迷思。「全民造林運動的獎勵措施」中提到,各種造林地中以原住民保留地、山坡地以及宜林地之超限利用者為優先補助對象,獎勵金每公頃53萬元,獎勵年限為20年。也就是說,水土保持的造林為優先補助的對象,但辦法中規定,必須釋新植的林地,而且每公頃存活率需達70﹪以上,才能領到造林獎勵金。
退休後到屏東大武鄉買地造林將鄞順平,將原本的次生林補植了兩千多棵肖楠,以為這樣就可以領到造林獎勵金,沒想到必須要把所有的樹砍光,才可以領到造林獎勵金。令人想不透的造林獎勵措施,竟然要讓人砍樹造林,我們訪問了林業處森林科科長李遠欽,科長說明這可能是地方諮詢與執行上有落差,並說:「如果原來要造林的地方,有少數幾個天然長出來的樹木的話,我們是同意他把這些天然長出來的一併去給他撫育管理,讓它一起成林。」
造林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涵養水源、國土保安,只是在這麼美好的立意之下,卻存在著樹種的適地適種、造林的撫育管理、砍樹造林的迷思,讓人不得不思考,費時費力、存有迷思的造林,是否真能牢牢抓住地表?造林就好像跟大自然打交道一樣,唯有用最貼近大自然的方式,才能有最好的效果,而不是花錢花時間的造林之後,台灣山區的土石災難不停,人民的身家財產還是受到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