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屏

油小見大

2003-04-07

近百年來的工業文明可說是奠基在石油之上,然而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地緣關係與供應上一再出現的危機,也亦發顯現出目前『石油文明』的脆弱。台灣石油99%仰賴進口,卻又是石化工業的大國,在建立起以石油為基礎的產業與生活時,我們兌換了什麼?

修復再利用|廢家具的第二春

2002-10-07

你還記得去年春節的時候,台北街頭的情景嗎?每次除夕大掃除的時候,就是家裡的舊家具,被掃地出門的日子,淹水的時候就更慘了,床鋪、神桌全部流落街頭。根據統計,台北市一年廢家具的產量,至少有70公噸,除了被送進掩埋場、焚化爐,這些廢家具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

【桃芝颱風後續】梳子壩旁的祈禱

2002-08-05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桃芝颱風”早已成為過去式,但是對於花蓮大富村 大興村的人來說“桃芝颱風”卻仍然是一個進行式,想忘也忘不了。

都市靜脈之旅|讓資源在城市循環

2002-04-22

如果將都市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如果它也有動脈與靜脈,那麼,清潔隊與拾荒者就是扮演著血球的角色。自從清潔隊開始做資源回收以後,住在蘆洲的劉阿伯面臨快要收不到東西的窘境,而這也是許許多多拾荒者面臨的困境。從最早期拾荒者與清潔隊的合作共生,到目前兩個體系之間的相互衝突,政府部門在大力推動資源回收之時,並沒有有效地整合在民間運作已久的拾荒體系。

廚餘回收|搶救廚餘大作戰

2001-12-17

近十年來,廚餘回收儼然已經形成一種民間自主的風氣。從北到南,從都市到農村,大家彷彿如夢初醒般,發現廚餘回收的好處,到處都有人在嘗試、摸索,企圖將廚餘變黑金(有機肥),這潮流一步步從個人、民間社團,推展到地方政府。也因為這風氣是來自民間的嘗試,所以各自摸索出不同的方法,形成眾聲喧嘩的景象。 台大農業化學系的吳三和教授和環保人士劉力學是研究廚餘的革命夥伴,他認為只有用科學的方式研究廚餘堆肥,...

【白冷圳】上水的希望|921地震後的修復

2001-10-01

從台三線省道轉往谷關的路上,可以清楚看到一整片突起的台地緊鄰著大甲溪畔,這就是新社台地,台中縣新社鄉就位在這片台地上,沿著大甲溪,順著中橫公路繼續向東行,約莫過了十幾分鐘,就進入和平鄉的白冷高地,大甲溪在這裡成就了兩則水的故事。一則來自北岸的天輪發電廠,大甲溪沿岸的五座發電廠都由這裡控管,另一則來自南岸的天輪村,白冷圳的傳奇就從這裡開始。

【納莉颱風】颱風來的那一天:在台北航行

2001-10-01

被忽略的都市邊緣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困在台北邊城,卻真實記錄了東湖,文山區,信義區的災況,納莉颱風來的那一天,我們以遊記的心情,隨著洪水在都市裡航行。

【納莉颱風】水的驚嘆號|台北變成湖

2001-09-24

納莉颱風在一夕之間,讓台北市成了台北湖,也使得台北人重新去思考我們與河流、與水的關係。事實上,自從台北盆地在地球上誕生到現在,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是湖泊就是沼澤。水是台北盆地性格的一部份,但是,當台北發展成為高密度的都市,整個治水政策與思維卻是以一種嫌棄的態度面對水,這種嫌棄的態度表現在堤防與大型抽水站的設置上。納莉之後,我們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與都市裡的水建立起新夥伴關係呢?這是本集所欲探討的方向。

【桃芝颱風】困在水中央|被土石流淹沒的村莊

2001-08-06

7月30日桃芝颱風來襲,大雨持續下了三個小時,洪水發狂似地從山上夾帶著大量土石和浮木,循著過去的老路,鋪天蓋地向下游流去,不到十分鐘,南投木屐寮變成一片汪洋,桃芝颱風讓居民逃之不及,被困在水中央....  

海口新樂園|紅樹林分布最北的地區:挖仔尾溼地

2001-07-23

如果替台灣螃蟹做一次戶口普查,位於紅樹林分布最北的地區-挖仔尾溼地,可能是台灣的溼地裡,最多螃蟹種類的溼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