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屏

等不到鰻苗回來|來自深海的警訊

2018-03-26

2018年1月初,入夜後的宜蘭河口,風強雨急,陳振輝在大浪中等候的,是俗稱白鰻的日本鰻鰻苗。每年秋冬大雨過後,白鰻會降海洄游三千多公里,到馬里亞納海溝西側海域的深海產卵。

蚵苗消失之謎|西部沿海牡蠣養殖走入黃昏?

2018-03-19

蚵仔煎、蚵仔麵線,是台灣道地的美食。台灣蚵仔產量排名全球第六,產值高達四十幾億,然而環境的惡化,很可能讓這項傳統美食,從餐桌上消失…

酸化之海|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海水加速變酸

2018-03-19

你是否注意到在魚市場裡,過去常見的海產越來越少,越來越昂貴?雲林、嘉義沿海漁民也搖頭嘆氣,近年來牡蠣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瀕臨崩潰的,除了人類過度捕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海水酸化…

【花蓮206地震】震撼‧花蓮|震出建築耐震不足與土壤液化危機

2018-02-12

2018年2月6日深夜,花蓮近海發生規模六,震源深度僅十公里的淺層地震,劇烈搖晃,讓早已習慣與地震為伍的花蓮人,罕見地跑到大街避難。柏油路像被躲在地底的鼴鼠鑽過,形成一長條如刀鋒交叉的隆起,但這場地震的破壞,不僅於此。

水水泰平(2018年版)

2018-02-05

群山環繞、溪水潺潺,這裡是北勢溪最上游,翡翠水庫集水區內最源頭的祕境,供應大台北地區近五百萬人的飲用水源。曾經,這裡到處是水梯田,三十年來,水梯田埋沒在荒煙蔓草中。一個實驗計畫,讓水梯田重現泰平。在這個水的國度,他們種下希望,也替大台北種下活水源頭…

長腳蛛來顧田|創造農民與生態的雙贏

2018-01-15

秋冬交替,金黃色稻浪,是花東縱谷最美麗景致。其實仔細觀察,每株稻穗都蘊藏著一個精采又熱鬧的小小世界。不用農藥、不用防治資材,讓長腳蛛、橙瓢蟲回到農田,能不能創造農民與生態的雙贏?

探索黑水虻|減少廚餘廢棄物

2018-01-15

有人說,牠是僅次於蜜蜂,對人類最有用的昆蟲。不管是禽畜糞或廚餘,都可以被牠快速消化。牠的糞便可以做有機肥,牠本身更是高蛋白來源。這小小昆蟲,會是轉化人類煩惱、提供食物來源的救星嗎?

礦山下的未來|改革聲浪要求撤銷亞泥展限

2017-12-25

今年11月23日,花蓮新城山亞泥新礦權正式生效,可以再繼續開採二十年。12月,行政院通過礦業法修正草案,修法能否解決礦區長久的爭議?

腊葉館的秘密|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

2017-11-27

台北植物園裡,有棟將近一百歲的老房子-腊葉館,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台灣植物的寶庫。百年來在台灣山林、濕地、海濱,曾經怒放的野花、茂盛的枝葉,都曾被靜靜珍藏在這裡。五十萬份的植物標本,一件件層層疊疊,埋藏多少台灣自然環境的密碼?又見證多少偉大探險家傳奇的人生?

農電共生系列--光電板下的新鮮事

2017-11-20

政府全力推動太陽光電,但過去幾年光電設施架設在農地,引發許多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太陽光電設置在農地,是否一定會導致良田消失?怎麼樣的規範與設計,能讓光電板下也有新生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