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屏

天然氣的奇幻旅程|台灣以天然氣作為過度能源

2017-04-03

有種物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少不了它。它遠從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從零下162度的冷凝狀態,緩緩釋放,穿過兩百多公里的海管、陸管,串連成一條供應發電廠、工廠、住家的能源動脈。在能源轉型的過渡階段,正扮演著重要角色…

重生 二仁溪|被重金屬污染的河川生態能否有新風貌?

2017-02-20

在台灣有一條河,曾經因為又黑又臭,被稱為「黑龍江」,經過二十多年的整治,當地居民、環保團體與政府部門共同努力,這條溪,終於找回過往的生命。

送電到部落|點亮自主發電的未來

2017-01-16

生活在現代,電就像空氣、水一樣,是那麼不可或缺卻又理所當然。但是在有些地方,用電始終不是件容易的事。2015年開始,一個送電計畫點亮部落的燈,也點亮自主發電的未來…

人人都是發電廠|實踐能源自主

2017-01-16

塵霾、溫室效應、輻射污染…我們享受便利用電,卻也承受能源苦果。公民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扭轉能源困局?從北到南,公民電廠運動正蓄勢待發…

礦下家園|全台最多礦場的縣市

2016-12-28

今年10月,台灣各地與礦區為鄰的居民,來到行政院前,他們有許多來自好山好水的花蓮,那裡是全國礦場最多的地方,台灣246個礦區中,花蓮就占了82個。從和平溪、立霧溪、三棧溪、支亞干溪,每條溪上游,雲霧繚繞之處,都是一座又一座礦場。面對新礦進駐、舊礦展延,礦下居民的心聲,能否被聽見?

打造城市水庫|不浪費老天爺給的水

2016-11-14

台灣是全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國,乾旱缺水、颱風豪雨也缺水。既有的水庫因為淤積嚴重、壽命縮減,新水庫的開發又充滿困難,尋找新水源是未來大挑戰。其實,建築物、公園甚至高架道路,都是雨水收集的好幫手。該如何將上天的贈與,好好利用?

再利用的真與假-脫逃的底渣

2016-10-10

台灣每年產生將近一百萬公噸的焚化爐底渣,為了邁向零廢棄,政府推動底渣再利用,原本一番美意,近年來卻頻出包。明明是零廢棄,為什麼反而讓土地受害沉淪?底渣再利用機制出了什麼問題?當底渣從合理利用中頻頻脫逃,管理制度的破網,該如何修補?

【龍崎掩埋場】源頭上的掩埋場|台南牛埔里居民憂心影響地質及用水

2016-10-10

這裡是二仁溪上游,也是泥火山活動的區域,未來這裡將成為有害事業廢棄物的掩埋場。居民無法理解,廢棄物為何可以填在河川源頭?

邁向綠能部落|發展再生能源實踐能源自主

2016-08-08

每年七月的小米收穫祭,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部落少女們舞動著鞦韆,感謝祖靈恩賜,但是今年的小米收穫祭,跟往年很不一樣,太陽光電板在鞦韆旁閃閃發光,像是在宣示部落自治的第一步,是電力的自主化…

尖峰上的選擇|如何削減用電高峰?

2016-08-08

2016年夏季,氣溫連續突破38度,尖峰用電量也超過3600萬仟瓦,刷新歷史紀錄。根據台電的資料,台灣用電量最高的前十天,今年就包辦了九天。為解決尖峰用電吃緊情況,六月初,政府一度計畫重啟核一廠一號機,引起廣泛討論。為滿足尖峰用電的那一瞬間,不至於發生跳電、限電,我們的選擇,除了啟動舊機組、不斷興建電廠,政府與民間有沒有其他選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