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屏

翻轉熱屋頂|為城市降溫

2016-08-01

今年(2016)六月,台北市高溫飆破38.7度,創下有紀錄以來六月的最高溫,而全球氣溫也連續十三個月破歷史紀錄。台灣因為熱島效應影響,都會區溫度上升趨勢是其他地方的兩倍,該如何解救熱島?改變,就從屋頂開始!

水水泰平|新北雙溪泰平里水梯田復育

2016-06-27

群山環繞、溪水潺潺,這裡是北勢溪最上游,翡翠水庫集水區內最源頭的祕境,供應大台北地區近五百萬人的飲用水源。曾經,這裡到處是水梯田,三十年來,水梯田埋沒在荒煙蔓草中。一個實驗計畫,讓水梯田重現泰平。在這個水的國度,他們種下希望,也替大台北種下活水源頭…

生活圈找活路|台南西港外環道開發爭議

2016-06-13

在早期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造橋鋪路是被歌頌的政績,被認為是極大的功德。但是近年來,開路引起爭議的狀況,時有所聞。當道路開發衝擊環境、影響居民生活,該如何權衡得失?又是誰能決定?

193的幸福樣貌|花蓮193縣道拓寬計畫引發疑慮

2016-06-13

這條路,有著花蓮人才懂的默契,當你厭倦台九線的筆直無趣,轉個彎就有隱藏版風景。這條路乘載著花蓮人共同的感情,當拓寬號角聲響起,他們站上街頭,用各種方式表達守護決心…

失控的零廢棄|焚化爐底渣違法傾倒回填

2016-05-23

1990年代,由於垃圾掩埋場瀕臨飽和,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在各縣市推動興建焚化爐,垃圾處理從此進入焚化爐時代。但是焚化後,垃圾並沒有消失,除了廢氣與二氧化碳,還會產出大量飛灰與底渣,而它們又去了哪裡?

廚餘再生之路|既是能源也是肥料

2016-05-23

十多年前,民間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各地方政府也跟進,廚餘回收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廚餘回收率只有10%,近幾年始終無法提升,大部分廚餘依舊被送進焚化爐。廚餘回收為何卡關?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

天龍國的單車路|打造單車友善城市

2016-04-04

塞車、塞車還是塞車…近年來大台北地區的汽車數量持續成長。據統計,台北市的汽車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2938輛,遠高於新加坡與香港。市政府計畫在主要幹道上劃設自行車道,究竟自行車該怎麼走?城市交通又該如何找解藥?

核燃料的未知旅程|核一核二用過燃料棒何去何從?

2016-03-14

2011年,福島核一廠因為地震海嘯,三座反應爐發生爐心熔毀。五年過去,搶救仍在進行,東電不斷向熔毀的反應爐灌入冷卻水,受污染的地下水、除污後的輻射污泥,一排又一排,占滿原本的樹林與空地…福島核災後,國內反核聲浪也達到高峰。2014年政府宣布核四封存,核四爭議暫時平息。然而另一個更大的風暴,卻在既有的核電廠內,隱然成形。

漁鄉願景|養魚也可以很有機

2016-02-01

全世界供應人類的水產品中,45%都來自養殖。當海裡的野生魚類越來越少,養殖漁業成為魚類的主要來源。魚該怎麼養,才能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態、永續的環境?

餐桌上的海洋|怎麼吃魚才永續

2016-02-01

每年除夕圍爐,魚是少不了的菜餚。但是你知道嗎?台灣沿近海的魚種,三十年來只剩下四分之一,當漁業資源萎縮、海洋生態瀕臨崩解,如何期待餐桌上能年年有魚?該怎麼吃,才能給海洋留下一條生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