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下家園|全台最多礦場的縣市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忠峰 陳慶鍾 許中熹,剪輯 陳忠峰

今年10月,台灣各地與礦區為鄰的居民,來到行政院前,他們有許多來自好山好水的花蓮,那裡是全國礦場最多的地方,台灣246個礦區中,花蓮就占了82個。從和平溪、立霧溪、三棧溪、支亞干溪,每條溪上游,雲霧繚繞之處,都是一座又一座礦場。面對新礦進駐、舊礦展延,礦下居民的心聲,能否被聽見?

花蓮西林部落青年Apyang,笑稱自己是在打開的樹洞長大,對他這一輩的部落青年來說,祖先的山有點陌生、有點遙遠。為了了解祖先生活過的山林,兩年前,Apyang跟部落年輕人一起做傳統領域調查,製作立體部落地圖,發現支亞干溪流域,竟隱藏著十六個礦區。

支亞干溪流域礦區的開採時間,幾乎都超過四十年,礦權最長達七十年,有些是在山上開挖大理石、白雲石,有些則是在河床上採集景觀用石頭。這幾年炸山採礦漸漸停止,今年初業者在河道開闢便道,準備繼續開採河床上的石頭。

2009年,花蓮縣長傅崑萁上任後,宣布實施八不政策,任內不會通過新的採礦案,也不會允許舊礦區展延。八不政策維持了六年,今年初花蓮縣府宣布把礦石稅調高七倍,每公噸七十元,接著八不政策解禁,舊礦區展限、新礦區申請,通通鬆綁,支亞干溪流域有幾個礦區,去年就取得礦權展延。除了已經展延的舊礦,也有業者計畫開發新的礦區,目前正進行環評作業。

西林村長認為,支亞干溪沿岸崩塌嚴重,跟過去炸山挖礦脫不了關係,上游挖礦、下游整治,讓整治工程顯得徒勞。這兩年,西林村舉行部落會議,討論焦點都是要不要繼續採礦。大部分居民擔心,河床已經與部落齊高,上游如果繼續採礦,將危及下游村落安全。因為西林部落強烈反對,目前支亞干溪上游礦區都暫停開採,但在花蓮其他地區,大面積礦區仍持續開挖。

亞泥花蓮礦區位於立霧溪南岸、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入口,1975年,亞泥進駐新城山,開採石灰石做為水泥原料,經過四十年的挖掘,開採高度節節下降,住在礦區下方的居民望著裸露山坡,心中隱隱不安。亞泥新城山礦場南北兩側,有兩條水保局公告的土石流潛勢溪流。部落長期承受著礦區震動與土石流風險,下方許多房屋都出現牆壁龜裂現象。

亞泥新城山的礦權將於2017年11月到期,2016年5月25日,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亞泥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礦區應停止開採,但事實上,亞泥新城山礦區總共442公頃,與國家公園重疊區域只有25公頃。亞泥表示,這幾年採礦範圍已經退出國家公園,明年申請礦權展限,將會「減區」申請。但亞泥另一個問題是與原住民之間的土地爭議。

民國六十年代,原住民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被行政部門疑似以偽造文書的方式,拋棄了土地耕作權,其中有多筆土地連塗銷作業都沒完成,就變更為礦業用地。1996年開始,太魯閣族人發起還我土地運動,歷經二十多年訴訟、抗爭。

2014年,行政法院判決原住民勝訴,僅存兩位仍在世的地主,終於等到所有權狀。鄭文泉是其中一位地主的兒子,他感嘆,雖然拿到所有權狀,但自己的土地仍是一步也進不去。

亞泥針對原住民土地爭議繼續上訴,根據礦業法47條「土地所有權人如果不同意礦業權者進行開採,礦業權者得提存地價租金或補償,先行使用土地」,原住民就算不同意亞泥採礦,亞泥還是可以將租金提存法院,繼續開採。環團認為,礦業法基於對礦業權的保護,嚴重侵害地主權利。

台灣大部分礦區在環評制度實施前,就已存在,根據環保團體統計,台灣80%以上的礦場,沒有經過任何環評程序審查,而礦業法31條在2003年又修正,礦業權的展限是以「核可為原則、否準為例外」,舊礦區可在不需環評下,一延再延。行政機關如果因為礦區位於國家公園等原因,駁回業者的展限申請,還要賠償業者損失。

環保團體認為,礦權展限一延就是二十年,應該做的審查不可以少,現在的礦業法等於架空其他行政機關的權力,目前正積極推動修法。根據除了礦業法爭議,礦業與水泥產業政策總體檢,也是環保團體的主要訴求。

1990年代,政府推動產業東移政策,在花蓮和平溪南岸規劃和平水泥專業區,成為全台灣產量最大,結合礦區、水泥廠、發電廠、港口的水泥產業重鎮。從蘇花公路往山上看,鬱鬱蒼蒼,看不出裸露面,但是從空中往下看,面積廣大。

目前正開採的兩座礦場,寶來石礦與合盛原石礦,總共150公頃,是全台灣最大的礦場,每天開採量在兩萬公噸以上,採用豎井式挖掘。台泥表示,當初投資四十多億,在山裡挖掘十幾公里長的隧道,興建三座豎井,礦石輸送全部用密閉式輸送帶,直接送到廠房,可以減少空污排放。

今年九月,台泥準備開挖勇士山另一面,面積104公頃的金昌礦區。台泥表示,當初和平水泥專業區興建時,為了減少採礦裸露面積,規劃所有礦場要聯合開採,所以寶來與合盛原石礦挖到一定高程時,便停止開挖等待金昌礦場核可後共同開採。聽到金昌礦區要開採,最緊張的是和中部落的居民。因為勇士山南面的和中社區,2012年蘇拉颱風來襲時,曾發生嚴重土石流災情,村莊幾近滅村。

蘇拉颱風之後,和中部落地形地貌有很大的改變,部落北面與南面的兩條野溪,全部被農委會公告為土石流潛勢溪流。台泥則表示,礦區距離和中部落將近兩公里遠,災害原因跟採礦沒有關聯。

金昌石礦在2008年已經通過環評審查,但因為用地變更、花蓮八不政策等影響,直到今年二月才取得縣府的水保施工許可。環保團體認為,環評至今時隔八年,和平和中地區的地質狀況,已經大不相同,至少應該補做環境差異分析。

根據環評法第16條,開發單位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的開發許可,超過三年始實施開發行為,就必須做環境現況差異分析,金昌這個案子,經濟部認定今年二月花蓮縣政府核發的水保施工許為開發許可,因此不需做環境差異分析。

環保團體認為更根本的問題是,台灣八成以上礦區,九成以上大理石礦,都是為水泥產業而存在,但是台灣每年生產的水泥中,25%以上是出口到國外。台灣水泥外銷價格大約1600元,內銷價格約2300元。業者表示,內銷價格較高,部分原因是國內每噸水泥要多課徵320元貨物稅。



根據經濟部2011年制定的「水泥工業發展策略與措施」,水泥外銷量從2009年的51%,2015年下降到30%,目標是2025年降到20%。但環團認為,政府對每年水泥產能的總量管制,一直是高估的。

水泥是重要的基礎工業,但在目前產能依舊過剩的狀況下,新礦開發、舊礦展延,是否應做更全面的檢討?今年6月環保署長李應元表態,支持做水泥產業的政策環評,並承諾舊礦展限列入環評項目。經過數月跨部會協商,經濟部仍堅持立場,認為在水泥產能逐年下降的情況下,不需做政策環評。10月14日,環保團體與礦區鄰近居民到行政院陳情,行政院承諾,今年底前會給出答案。

西林部落今年舉辦的草地音樂會有些不同,「把石頭留下來」是部落的共同心聲,樂團用吟唱方式,希望更多人重視採礦對原住民部落的影響。讓礦場資訊更公開透明,礦下居民的權利能被尊重,居民、政府與產業間的對話,才能真正開始…

集數
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