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地質公園|地理界必朝聖的寶地

採訪/撰稿 陳佳珣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卑南溪下游河段平坦的河床中,矗立起幾顆大石頭,乍看不怎麼起眼,卻是台灣最具世界級分量的地景,就像台東利吉過去沒沒無聞,卻是地理界必定朝聖的寶地。台灣有六個地質公園,實地走訪,每個故事都精采豐富…

台東利吉地質公園

「利吉之寶就在這個小山頭」台大地理系教授林俊全指著卑南溪河畔的黑色大石頭,撿起一塊石頭輕輕摩擦,岩石的觸感非常細緻光滑,屬於蛇紋岩系,原本深藏在海洋地殼中,因為菲律賓海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而被擠壓到陸地上,利吉有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讓我們很容易就能觀察到海底地質的秘密。

利吉以惡地地形聞名,海底泥沙中夾雜石塊,泥岩因為地質鬆軟,邊坡容易受雨水沖刷,植物難以生長,由於泥岩顆粒小、透水性差,雨水只能沿著地表侵蝕,形成了「月世界」這樣的地景。

高雄燕巢地質公園

燕巢地質公園和利吉地質公園,都以惡地地形為主,但東部與西部的惡地同中有異。仔細觀察,地表紋路的確不同,燕巢的泥岩中沒有石塊,因此沖蝕溝常常是從上方延伸到底下,但利吉因為石塊阻擋水的流向,形成像樹枝狀的沖蝕溝。

台灣西南部丘陵有許多泥岩地質,若是地底條件配合得當,有地下水、沼氣和斷層的破碎面,就可能有泥漿噴發,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有新生成的小孔洞,也有噴泥洞、噴泥盾和噴泥錐等地景。

雲林草嶺地質公園

台灣因板塊擠壓而隆起,多山、多斷層、地震也相當頻繁,九二一地震導致草嶺大走山,清水溪被堵住形成了堰塞湖,稱為草嶺潭。幾年後因為泥沙淤積、潭水流失,草嶺潭成為歷史。山崩是草嶺地質公園的特色,再加上險峻的山勢與斷崖,地景觀光長期是草嶺的經濟支柱。

板塊運動加上地震、山崩,形塑了草嶺險峻堅毅的性格,但水讓它多了分柔美,遇到斷崖,它成為蓬萊瀑布,來到山谷,它叫作清水溪,遇到萬年峽谷的岩盤,水就化身成靈巧的雕刻師,切割出峽谷,展現出岩石的美麗紋路,而在石壁仙谷,水還創造出許多壺穴,這些地景都豐富了草嶺地質公園的內涵。

北部海岸地質公園

對照山景,海景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北部海岸地質公園有各種海蝕地景,還有受到風砂侵蝕的風稜石,最富盛名的莫過於野柳的女王頭,它名揚海內外,是大陸遊客旅遊的熱門景點。蕈狀岩是野柳地質公園的特色,如果你懂得岩石物語,蕈狀岩已經告訴我們它的前世今生。

解說員林永龍說明,野柳原本在海底,因板塊擠壓推升到陸地,蕈狀岩的上層如蜂窩狀,是海地貝類文蛤棲息的環境,薄薄一層殼破掉後,成了一個個凹洞。岩石離開海水後,接受陽光、雨水、強風和溫度洗禮,下層砂岩硬度較低,在同樣的風化條件下,產生差異侵蝕,形成了蕈狀岩。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保護地球遺產,推動世界地質公園,它以地質地景的保育為宗旨,也納入了社區參與、觀光遊憩、環境教育等多元價值。

台灣在2011年,由林務局推動成立了六個地質公園,除了台東利吉、高雄燕巢、雲林草嶺、北部海岸之外,還有澎湖和馬祖。一年一度的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每個地質公園成員都來共襄盛舉,借由網絡方式推動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構想,除了一個國家內的地質公園網絡,還有區域型的網絡,希望透過分享觀摩,互相學習成長。

全球地質公園有將近一百個,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想把台灣的地質公園申請為全球地質公園,因兩岸局勢而顯得困難,但我們也參與了亞太地質公園網絡,可以和全世界的地質公園交朋友。比較可惜的是,這把地質之火缺少了統合機制,台大地質系教授林俊全指出,大部分的國家都是以委員會的方式來推動,集合各個領域,包含地形、地質、人文、生態,與公部門和社區夥伴組成委員會,共同努力。

地質公園是個招牌,是個行銷管道,其實也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的土地,並且與它共存共榮。

集數
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