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金門女子楊婉苓:回家路上
金門的未來,台灣人不懂,金門人很迷惘。就在大家急切的,想要為金門做出決定的時候,似乎更應該想想,金門擁有的優勢,和金門人想過的生活,到底是什麼?去年年底,一個學經歷俱佳的金門女子,選擇從台北回到金門,放下職業婦女的驕傲,重新與自己在童年的土地上對話,她的這段追尋,不只影響她個人的生命定位,也對照金門在徬徨下需要的那份勇氣。
金門的離島心願|生態與文化的未來願景
從中國的唐代開始,金門島上記載的,幾乎都是逃難避亂的移民史,一批一批的閩南漢人,在金門落腳生根,然後又飛往南洋、移居台灣開荒拓墾。在國共戰爭之前,金門這座離島,已經發展出以閩南為根系的島嶼社會。可是,西元1949年以後,金門卻意外成為反共堡壘,步上孤島命運。近十年來,大三通逐漸開放,中國急速發展,兩岸關係日益緊密,在這樣的劇烈變動下,金門的未來該如何是好?
南方河口敘事|高雄林園高屏溪畔生活居民群像
該怎麼樣,才能把一條河流的故事說完?而在長流故事裡,我們人類又正在扮演什麼角色?南台灣的高屏溪,是全島年逕流量最大、流域最廣的河流,千萬年來,她一點一滴地堆積出南方的沖積平原,建立起農業發展的基礎環境,而在奔向大海的同時,她更為河口、海濱的人們,帶來無限的資源與夢想。可是,現在的高屏溪,過得好嗎?水岸上的人們,生活是否依然快樂?我們想去海口看一看!
太巴塱豐年祭的祖靈追尋
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三族,每個族群依照歲時,有著不同祭典,但是在長期觀光化的趨勢下,祭典的傳統精神,受到嚴重干擾,失去文化傳承的意義。在阿美族太巴塱部落,一個追尋傳統祭典的行動,正在開展,他們用微小的步伐,不斷調整身姿,希望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一個回歸傳統的部落身影。
觀光浪潮下的達邦風格
在阿里山層層山巒之後,一個居住在天神腳印裡的部落,數百年來守護故鄉。當傳統獵場轉為觀光聖地之後,他們依舊謹記祖先的訓示,堅守最久的獵人,才是最後的勝者。於是,他們不急,一切依循傳統,再容易迷失的觀光浪潮裡,走出自我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