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文化」相關報導
雲旭樓 留不留?|決定留下老建築與否的關鍵是什麼
「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明文規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的古蹟、建築、聚落、遺址或文化景觀,都屬於文化資產的範疇。可是目前政府普查或提報人的申請,卻無法照顧到大部分的文化資產。問題出在,如果歷史不夠久,卻擁有獨特的在地意義或集體記憶,這樣的空間,應該保留下來嗎?如果遇到了建設,老舊的建築阻礙了開發,這樣的房舍有機會被討論,應不應該拆除嗎?在雲林科技大學內,最近出現熱烈的討論聲浪,一棟平凡無奇的雲林國中老校舍,掀起了雲科大的學術論戰。
玉山旅社傻子股| 留下老東西、修復老建築
有人就是傻,喜歡住在老房子裡。因為在老房子裡,她可以看到家族長期的生活軌跡,可以在祖先的保護下,勇敢面對生命的疑惑和生老病死的種種煎熬。有人就是傻,喜歡留住老東西,舊書、老算盤,甚至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一間老旅社,他都會收留起來,想辦法整理修復,讓老東西長出新生命,讓不斷發展的城市,更有趣…
金門女子楊婉苓:回家路上
金門的未來,台灣人不懂,金門人很迷惘。就在大家急切的,想要為金門做出決定的時候,似乎更應該想想,金門擁有的優勢,和金門人想過的生活,到底是什麼?去年年底,一個學經歷俱佳的金門女子,選擇從台北回到金門,放下職業婦女的驕傲,重新與自己在童年的土地上對話,她的這段追尋,不只影響她個人的生命定位,也對照金門在徬徨下需要的那份勇氣。
金門的離島心願|生態與文化的未來願景
從中國的唐代開始,金門島上記載的,幾乎都是逃難避亂的移民史,一批一批的閩南漢人,在金門落腳生根,然後又飛往南洋、移居台灣開荒拓墾。在國共戰爭之前,金門這座離島,已經發展出以閩南為根系的島嶼社會。可是,西元1949年以後,金門卻意外成為反共堡壘,步上孤島命運。近十年來,大三通逐漸開放,中國急速發展,兩岸關係日益緊密,在這樣的劇烈變動下,金門的未來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