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相關報導

福爾摩沙之海

2018-11-26

台灣是一個海島,可是大部分的人都離海洋非常遠,紀錄片導演洪鈺庭想讓大家看看這片海洋裡面的故事,其中章魚媽媽產卵畫面,還讓導演邊拍邊哭,究竟是什麼畫面讓一個大男人淚流滿面呢?11/26晚間10點,一起欣賞「福爾摩沙之海」,見證海底世界裡偉大又美麗的時刻! #看完導演訪談,周一晚間看完整影片!見證章魚媽媽生產的神奇時刻!

藻礁總決戰|生態與能源的攻防

2018-10-08

十年前,知道藻礁的人不多,直到它成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預定場址。因應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到50%的政策,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迫在眉睫,這場能源需求與生態保育的拉鋸,能否藉由環評制度,留給藻礁公平的未來?

吃魚這門課|學習吃有刺的魚

2018-09-24

台灣四面環海、魚種豐富,但是我們對周遭的魚其實很陌生。因為不認識、不了解,許多魚並沒有被珍惜對待。而漁民是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元凶嗎?其實,改變的開端,也在我們的餐桌上。

【島在現場】海漂垃圾超過六成是塑膠!|2018.09.04

2018-09-04

5月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展開了繞台一周的「島航計畫」,以塑膠微粒、溶氧量和水下聲景等作調查,今天上午針對目視海洋漂流垃圾調查公佈結果,以及說明之前在高雄紅毛港外海,發現不明濃稠泡沫潮界線的化驗結果。 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生邱靖淳分析這次島航計畫,他們發現台灣沿海的海漂垃圾,76%的航次都目擊到海洋垃圾,以東北角至北海岸、蘭嶼的垃圾密度最高,其中又發現基隆、嘉義八掌溪口、...

《荷蘭系列報導》靠海藻吃穿 海洋裡的未來潛力股

2018-08-31

桌上擺著一盆小動物的骨頭,一旁的書架上還放著幾片乾燥的魚皮,牆邊的層架裡,擺著各式各樣顏色不同的乾燥海藻,仔細一聞,還能聞到屬於海岸的那股鹹腥味。荷蘭設計師寧克爾・霍夫利格( Nienke Hoogvliet),位在海牙的工作室,就像一個小型的自然標本館,雖然是一位設計師,但她的工作過程更像在進行科學實驗。 「我從七歲就決定成為一個素食者,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我一直在探索各種自然素材」,...

小琉球的超級任務|被垃圾包圍的珊瑚礁島

2018-07-30

從過去的漁業到現在的觀光業,小琉球的命脈都來自海洋。可是現在的小琉球,卻年年被垃圾進攻、被塑膠包圍。海洋不好、生物受害,人類不可能全身而退,而要改變,得從人類自身做起。

垃圾,漂洋過海|讓澎湖頭痛的海廢問題

2018-07-02

跟著教練,學習用正確姿勢划槳,準備用獨木舟,環繞位在澎湖西嶼鄉的小門島一周,這不是一般的體驗活動,這群遊客還有個任務,要觀察小門島上的海洋廢棄物。從鯨魚洞上方往下俯瞰,和划著獨木舟從海上回望,是截然不同的角度。也只有如此,才能發現藏身在海岸沿線的一批批海漂垃圾。

逃不走的環境難民|訪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

2018-05-21

 "1980年到1990年是我們經濟發展非常快速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對海洋生態或是珊瑚礁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 " 人類的所作所為 長期衝擊珊瑚礁生態 戴昌鳳教授(以下簡稱戴):台灣珊瑚礁生態真正比較快速變遷是在1980到1990年,尤其1980到1985年之間變遷非常快速,這個時期絕大部分的衝擊來自人為破壞,包括棲地破壞,過度捕撈,潛水漁獵,甚至毒魚、電魚和炸魚等;...

海上實驗室-TARA號的太平洋遠征|帶回氣候變遷的警訊

2018-05-21

1831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乘著小獵犬號,歷經五年航行全世界,觀察記錄不同的物種,揭開了生物演化之謎。事隔一百多年,一群科學家,展開一次又一次的海洋遠征冒險,他們的任務,是在汪洋大海中,帶回氣候變遷的警訊…

等不到鰻苗回來|來自深海的警訊

2018-03-26

2018年1月初,入夜後的宜蘭河口,風強雨急,陳振輝在大浪中等候的,是俗稱白鰻的日本鰻鰻苗。每年秋冬大雨過後,白鰻會降海洄游三千多公里,到馬里亞納海溝西側海域的深海產卵。

酸化之海|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海水加速變酸

2018-03-19

你是否注意到在魚市場裡,過去常見的海產越來越少,越來越昂貴?雲林、嘉義沿海漁民也搖頭嘆氣,近年來牡蠣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瀕臨崩潰的,除了人類過度捕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海水酸化…

煤電復辟深澳灣|深澳燃煤電廠興建爭議

2018-03-19

高度爭議的深澳燃煤電廠環境差異分析,歷經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在3月14日的環評大會中,獲得通過。但爭議沒有到此落幕,反而衍生更多問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