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海洋」相關報導
從向龜祈求到為龜祈求|我看平安龜
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的潟湖,每年冬季都會有數千條灰鯨遠從北極來到這個溫暖的水域生產、養育幼鯨,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這些群聚洄游的灰鯨成了捕鯨人的目標,數量一度急遽減少,直到1946年全面禁捕,族群才逐漸從僅存的一、兩千隻,回升到現今將近兩萬隻。 身長十多公尺、重達三十幾公噸的成年灰鯨,遭受攻擊時可不會束手就擒,在過去的捕鯨歲月,...
追尋海龜的軌跡|仍充滿許多問號的動物
當我踏上小琉球第一次下水,漂在海面沒有目的浮潛,突然間,一個巨大的身影出現,一頭體型幾乎和我差不多大的海龜,完全無視於我的存在從我身旁經過.....
平安龜 平安歸否?|人與海龜關係的轉變
有些生物的形貌,長期刻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海龜」就是其一,牠的形象符碼,從廟宇到街市,都被廣泛應用,而民間傳說與信仰,更賦予神獸的尊崇,人們想借助海龜古老又長壽的神力,祈求平安順遂,甚至財源廣進,而海龜自身呢,在海洋中,能夠永保平安嗎?
蚵難怎麼解?|保麗龍浮具替代的可能性
從空中俯瞰台南外海,密密麻麻的竹製蚵棚漂浮在海上,一年可替台南創造六億元產值。但每年當養殖季結束,九千多個蚵棚、十幾萬個以保麗龍為主的浮具,衍生出難解的廢棄物難題......
【島在現場】追蹤塑膠原粒
今年二月底我們陸續在新北萬里、屏東小琉球肚仔坪發現沙灘上散布塑膠原粒,四月份,在台塑六輕麥寮廠北岸出水口,現場也發現許多塑膠原粒(粒徑小於5毫米),散落在岸邊垃圾堆中,利用網子在水中隨機打撈,也可發現塑膠原粒;同時在工業區南岸隔著新虎尾溪的台西沙灘,沿著潮線也能發現塑膠原粒, 顯示塑膠原粒已逸散至海洋中,並擴散至附近沙灘。 塑膠原粒是初步成型的輕質量塑膠材料,可以作為容器瓶罐、醫療器材、運動用品...
海角垃園|崩落的濱海垃圾場
1990年代以前,台灣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區掩埋場,直到現在,全國營運中的掩埋場有106座,已經封閉停用的掩埋場達281座,其中有94座是位在河岸或海濱。這些掩埋場過去常在海岸侵蝕、海水掏刷下,垃圾裸露崩塌,污染海洋,如今,這些海角垃園的狀況如何呢?
珊瑚有難|史上首次全國大規模珊瑚白化
2020年,台灣海洋經歷了一個高溫的夏天,從南部的墾丁、小琉球到東部的蘭嶼、綠島,以及澎湖南方四島、東北角,還有東沙、南沙,都傳出珊瑚白化的消息,這是繼1998年珊瑚白化之後,台灣第二次台灣大規模珊瑚白化,影響區域及白化程度比上次更劇烈,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博士的研究團隊,成立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匯集各地珊瑚白化資訊加以分析,結果發現以屏東小琉球最為嚴重,預計將有一半以上的珊瑚死亡,...
海塑去哪兒|了解台灣海底垃圾有哪些?
搭乘漁船,從高雄小港漁港出海,航行至高屏溪和東港溪的出海口,環境顧問公司的研究人員,針對水深五米及十米採樣,他們希望了解沉沒在台灣周遭海域的海底垃圾,種類有哪些?
白色珊瑚海(上):高溫來襲怎麼辦?
2020年台灣的海洋,異常的美麗,許多珊瑚散發出螢光的色彩,以及刺眼的白。美麗,其實是珊瑚死亡的前兆,從東部的蘭嶼、綠島到南部的小琉球、墾丁 ,還有澎湖以及東沙環礁,甚至東北角海域無一倖免。 台灣的海洋,面臨最嚴峻的一次珊瑚白化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珊瑚有機會復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