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相關報導

【名家觀點】鴻鴻:生態行動的藝術─柯金源導演的創意紀錄片《海之岸》

2022-12-23

從跨界開始的紀錄片《海之岸》,是柯金源導演的第33部紀錄片。雖然身為國家文藝獎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得主,但他始終不甘社會原地踏步,也不甘自己原地踏步,不斷試圖用更多方法,讓更多人可以關切台灣環境發展。

【海之岸緣起】柯金源與年輕表演藝術者跨域合作|傳承對海洋的關愛

2022-12-19

關注環境議題多年的柯金源導演,新推出的《海之岸》紀錄片,是影像與表演藝術的環境探索之作。這些年來他思索環境影像的表現形式還有哪些可能性?藝術跨域合作的視野可以延伸到哪裡?帶著種種的好奇與創新的想法,與「人劇團」展開共同創作,帶著他們來到台灣不同海岸,去認識海島國家台灣,所面對的環境難題。 ​

藝術作為一種行動─《海之岸》所激發的跨界浪花

2022-12-15

風沙流動,表演藝術工作者跳起像是茫然失措,又像無處可逃的舞步,遠方是港口巨大的起重機。被層層疊疊消波塊禁錮的海岸,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束縛、緊緊交纏在一起的人體,最後集體癱倒在地,既像是解脫,又似乎預示了不可避免的崩毀。這些交錯出現的畫面,構成柯金源導演第33部紀錄片《海之岸》的開頭,這是一部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為何忠實記錄台灣環境將近四十年的柯導,這次要採取這樣的創作形式?...

【島在現場】澎湖大義宮海龜野放|2022.11.16

2022-11-16

迎著夕陽,在眾人的祝福中,澎湖大義宮的海龜游向久違的大海。

愛海的男人-動手又動口的信助哥

2022-10-08

一位專拍魚貨的Youtuber,為什麼要去海邊撿垃圾?他不但動手,還動口,因為他相信,有行動才是真愛。

澎湖大義宮海龜囚禁歲月|以及那976顆無法成形的龜卵 

2022-07-21

澎湖大義宮建於1862年,至今已有兩百年,走入澎湖竹灣村大義宮的地下岩洞(又稱為地宮),一映入眼簾的,就是五彩繽紛的珊瑚裝飾在壁面上,以及淺淺的水池內數隻海龜都擠在一起,而這些原本都該在海洋的。

【島在現場】四接東移方案,反對團體仍憂心填海造陸的衝擊|2022.7.6

2022-07-06

台電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其中設置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由於涉及填海造陸,衝擊外木山海洋生態及漁業,有民眾及團體出來反對。 相關新聞》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 填海造地位置東移、面積縮減 台電提出四接東移方案,明天將進行環評,今天上午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與民代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認為東移方案應重新做範疇界定後,再重新送審,不應以延續原案的環評程序來續作審查。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認為,...

為馬糞海膽留生機

2022-07-02

七月一日是澎湖縣政府開放採捕馬糞海膽的第一天,在地團體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應全面禁捕,也呼籲民眾不要吃澎湖馬糞海膽,讓馬糞海膽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2022世界海洋日__振興:為海洋採取集體行動

2022-06-08

為了喚醒人類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聯合國在2009年起,指定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希望全球人類藉此審視全球性海洋污染以及過度消耗資源等問題,今年主題是振興:為海洋採取集體行動。

蔡長老的心願|找回流失的嘉義好美寮沙灘

2022-06-06

找回那片記憶中的土地,是蔡長老多年來的一個心願。

【島在現場】反四接填海造陸團體推地方公投記者會 |2022.6.1

2022-06-01

因應能源政策,台電協和電廠計畫轉型為天然氣發電廠,其中台電規劃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LNG的儲氣槽,做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衝擊外木山海洋生態及漁業,引發爭議。 反對民眾及團體指出,這項開發案明確涉及基隆市海洋生態保育、觀光發展、漁業管理、都市計畫等地方自治事項,環評也還在審議,基隆市政府卻已在2020年回函台電表示「原則同意」開發事項,...

永續鯖鰺大挑戰|餐桌上的鯖魚、竹筴魚越來越小隻?

2022-05-23

祖傳三代都在基隆和平島海域捕魚的李船長對我們說,今年出海,鯖魚和竹筴魚幾乎都掛零。究竟是什麼原因?這片海洋發生了什麼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