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海鳥吃什麼魚?|從鳥的角度來觀察海洋

頂著風,翱翔天際,海鳥對一般人來說很陌生,有些不登陸,只從海上經過,還能直接漂在海上休息。想了解海鳥食性,鳥友們如何在航行中拼湊海鳥群像?想透過海鳥來理解海洋環境,該如何做到?

前往北方三島 捕捉海鳥啣魚畫面

台北鳥會志工從基隆八尺門漁港出海,想拍攝海鳥捕魚的畫面。

在基隆的八尺門漁港集結,台北鳥會志工準備登船出海。穿好救生衣才能上船,志工們或站或坐,自在隨意。陽光炙熱,墨鏡、遮陽帽、袖套都不能少。逐漸遠離岸邊,乘風破浪,經過基隆嶼,向北航行,目標是北方三島。這片海域因為黑潮遇到東海陸棚所形成的湧升流,而有豐富漁業資源,許多海鳥因而聚集。

志工參與這項調查,想知道海鳥的食性與台灣周圍海域的資源變化,台北鳥會成立社群平台,廣邀各方好手拍攝啣著魚的海鳥照片,透過照片理解鳥類分布和牠們所吃的魚類,累積海洋生態變化的相關資訊。

鳥會志工拍攝的海鳥啣魚照片,成為了解牠們食性和海洋環境變化的珍貴資料。翻攝自/啣魚鳥生-台灣海鳥食性調查平台

參與計畫門檻高 要能不暈船還要眼力好

海鳥的觀賞門檻很高,首先要能不暈船,還要有很高的專注度,超好的視力、豐富的辨識經驗。一旦發現海鳥,志工會拿起手機,點開軟體,隨時紀錄看到的鳥種,舉手之勞,上傳資料就有助於科學研究。

經歷兩個多小時的航程,首先抵達的是棉花嶼。火山噴發的玄武岩地形,海浪長期拍打的海蝕作用,棉花嶼因而擁有特殊的地理景觀。1996年「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立,這裡是重要經濟魚種的產卵場,也是台灣北部唯一的海鳥繁殖地,深黑的岩石上,滿是鳥糞痕跡。雖然晴空萬里但還是有風浪,志工只能在搖晃中觀察與拍攝。

棉花嶼深黑的岩石上,滿是鳥糞痕跡。

短暫停留之後,前往彭佳嶼,這是北方三島目前唯一可以登臨的島嶼。頂著烈日步行調查,目擊到的鳥種不多。離開彭佳嶼,準備航向第三座島-花瓶嶼。經過漫長的航程,來到花瓶嶼,但是因為岩壁垂直無法登島,只能遠觀。

這趟航行紀錄到21種鳥類,在這個海域拍到鳥不難,想拍到鳥啣魚的畫面,很難。領隊游谷樺表示,這天觀察的鳥種,白腹鰹鳥藍臉鰹鳥是反芻型的,牠們吃到魚之後,是先存在嗉囊裡的,而不是像一般的燕鷗,會叼魚回來喂小孩,因為鳥類覓食習性上的差異,没能拍到鳥啣魚的畫面。

在海上航行拍到鳥不難,可想拍到鳥吃魚的畫面卻不容易,圖為在天空翱翔的白腹鰹鳥。

已累積45種海鳥照片 想拼湊牠們的食性全貌

雖然這趟沒有拍到預期畫面,但社群粉專已經累積很多志工的照片,這些照片如何提取出有效的資料,需要魚類專家來幫忙。推動友善釣魚管理計畫主持人江欣潔說明,以前要把鳥的胃打開,才能知道牠吃什麼,現在用照片就可以知道牠們吃些什麼。研究助理林文彬打開鳥友照片的資料夾,針對魚的部分放大檢視,這很花時間也很傷眼。

鳥會志工將拍攝的照片委託給友善釣魚小組和魚類學者,進一步分析海鳥吃了什麼魚。

9月,志工再度集結,從深澳漁港出發,這是2024年最後一次海上調查。天色緩緩亮,再次經過基隆嶼,這次的方向要往東,目標是龜山島外海。這趟採取行進調查,沿途不停留,以跑穿越線的方式,一邊前進一邊調查。隨著季節轉換,能看到的鳥種不一樣了。

晴朗無雲的好天氣,海洋像是一個超大藍色果凍,以藍色為基調的景色裡,船隨波浪起伏,志工配合著海的韻律,在海風吹拂中,等待劃破寧靜的身影。

時序轉換,當東北季風到來,今年的海上調查也隨之結束,這項計畫從2023年11月20日開始,截至2024年9月3日,已經累積了868張照片,拍到45種海鳥,並委託友善釣魚小組和魚類學者合作分析,紀錄到海鳥的食物有43個魚科,還有蟹類、蝦類和章魚。

海鳥吃什麼這項公民科學調查,累積了419筆資料,868張照片。翻攝自/啣魚鳥生-台灣海鳥食性調查平台

如果把海鳥的食性想像成一幅大拼圖,這一年多的努力,已經得到好幾塊拼圖,但是距離拼湊全貌還很遙遠。幸好,有熱情的志工願意收集大量影像資料,讓賞鳥活動提升為公民科學,從鳥的角度來觀察海洋,每張得來不易的照片都有重要訊息,都能帶來理解環境的契機。

延伸閱讀》塑膠「微」機|流入海洋的微塑膠

地點
集數
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