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羽色,加上頭頂矗立隨風飄的羽毛相當引人注目。小辮鴴分布在台灣農地,特別集中棲息在雲林一帶,花生田中常見牠們蹤影,當地人就叫牠「土豆鳥(台語)」。
2009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舉辦第一屆小辮鴴普查活動,為了提高普查精確度,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針對小辮鴴的生態習性,設計適當的普查方式。每年1月,多地同步的普查活動,需要大量人力,各縣市鳥會志工,加上熱心民眾,紛紛加入。
雲林縣普查志工,返回在鹿寮天主堂的統計中心,報告普查結果,只要區域內出現大量小辮鴴,大家都會歡欣鼓掌。十多年來,全台小辮鴴普查總數不斷增加,至今達到一萬多隻。
在小辮鴴出現數量最高的元長鄉,合和社區在多年前就推動友善農作,希望提供生態棲地,讓小辮鴴安居度冬。一些回鄉青農,從改變種植模式,或選用友善農作,投入保育工作。
吳學展在市區經營麵包店,回到元長故鄉後,決定蓋座窯爐將故鄉農作風味,包進土司裡。麵包坊一週只經營週六,其他時間他都在務農,透過接觸農業,擴大自己的視野。
雲林農地吸引小辮鴴棲息,其中一項原因是農民開始走向友善農作,土地保留許多昆蟲生物,提供足夠食源。斗南的新崙地區,也是小辮鴴大量棲息區域,斗南農會為了推動保育,劃設友善農耕專區,鼓勵農友一起加入。
農會為了鼓勵農友,讓社會知道農地照顧生物,推出小辮鴴米,希望未來十年,農地可以朝向環境共生的生物多樣化邁進。
如何讓生態與生產共生,小辮鴴成為重要指標,當這群動物能夠永保安康,也就代表著農民的接受與愛護。但是在雲林農地上,劃設有不利農業經營地區1200多公頃,開發作光電場,元長鄉農地也可見到已經興建的光電場,未來會不會占據小辮鴴棲地、造成影響,成為保育團體關心的議題。
數著數著,數出生態的保育,數出地方的榮耀,讓十多年的小辮鴴普查,成為友善土地、照顧生物的行動,打造人類與生物共生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