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相關文章
旱澇並存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因應?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代表著作物生長最需要雨水的時節,但今年穀雨卻遲遲不肯報到。不只是農民,河裡的魚也渴望著天降甘霖,沒想到老天一下雨,就是致災性的豪大雨。當旱澇並存成為現實,我們該如何因應?
大樹下的黑手農民|高雄旗美社大的農機維修班
在大樹下上課 每個星期二早上九點,是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的「農機維修班」時間。當地老字號曾氏碾米廠大門前,一棵大葉欖仁樹下,聚集著一群一群農民,他們放下鋤頭、或坐或蹲,專心修農機。其中一位滿頭白髮、年近八十的老人家,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穿著一身專業的橘色工人裝,他就是這門課的老師陳光輝。 原本在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系任教,退休後的陳光輝反而更忙,現在已經是南部各社大爭相競邀的熱門講師。...
開始,與樹共好|讓老樹重拾健康的樹木健檢
它們佇立在校園裡,默默地庇蔭著師生,默默地目送孩童長大。然而在許多時候,因為人們的不當對待,導致許多老樹邁向衰弱死亡。桃園有一個國小,為了讓老樹重拾健康,開始一項史無前例的計畫…
顧好每座橋(上)|從金門大橋、淡江大橋看橋梁工程的挑戰
想跨越山谷、河川甚至大海,我們需要橋梁。橋梁,是力的均衡、美的展現,每座橋梁都是眾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它們和人一樣,撐久了會疲勞,負荷太重會受傷,會發生意外,也會老化、會衰敗。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呼籲,把橋梁當作長輩、親人,好好照顧它。
顧好每座橋(下)|從高屏溪橋、蘇澳白米橋看橋梁健康要如何把關?
高屏溪橋透過鋼纜裝設感測 時時掌握橋梁健康狀態 為了拉大跨距,近幾年的新建橋梁多採用鋼索橋的特殊形式,鋼纜關係到整座橋梁力學系統的穩定性,防鏽更是重要。以高屏溪橋為例,每束鋼纜都有五道防護措施。高屏溪橋總共有60根鋼纜,層層防護真的有效嗎?想知道答案,得靠上面的感測器,收集肉眼看不出來的訊息。不只鋼纜,整座橋都能透過感測器進行監測,驗證橋梁的情況與當初設計是否相符。...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我眼所見即是天地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暴雨切割高聳的山巒、河流吞沒田園和村莊,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村,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十年過去如一日,靜靜的群山依舊矗立,河流走回舊河道,回憶裡的家園沒有消失,人們從災難中,找到重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