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關報導

我們的島X藝本道薩克斯風重奏樂團,共創一場音樂與環境影像的饗宴,帶您思考《未來的那一天》,將會是什麼樣貌

2025-01-26

2024年7月,藝本道薩克斯風重奏團在桃園、台北二地舉辦演奏音樂會,首次與公視「我們的島」、柯金源導演合作,這是年輕音樂家們以環境為主題,嘗試跨域共創的表現形式。

星球爆裂的日常|用藝術詮釋花蓮人如何與震共存

2024-12-22

花蓮,一個斷層經常錯動的土地,那些在錯動與爆裂中,反反覆覆被搖晃、擊倒、再站起來的日常經驗,該如何被看見?

翻轉建啤180天|啤酒園區與前瞻科技如何共存?

2024-10-27

台北建國啤酒廠因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而被指定為古蹟,2018年北市府與台灣菸酒公司共同宣布,要將建啤規劃成啤酒文化園區,可同時北科大提出校地不足,爭取部分廠區作為大學用地,文資團體擔憂會破壞古蹟完整性而發起連署...

八煙聚落封村之後|如何在農耕文化、觀光產業、環境永續中取得平衡?

2024-08-31

八煙聚落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後山的陽金公路上,因保有火山岩堆砌而成的石砌屋、梯田水圳等農耕文化而聞名,宛如與世獨立的世外桃源。然而在2016年,聚落因一張「水中央」唯美照片爆紅,改變了命運。

木柵平埔的傳統追尋|體驗部落文化的生活智慧營

2024-08-25

高雄內門一群西拉雅平埔族人,遠從平原遷到山上,在歷史洪流中,漸漸遺忘自己的身分。族人李蕙琪透過復育散穗高粱,舉辦部落生活營,希望找回傳統文化,重現平埔風華。

【水湳洞海膽化石遭毀】2024.6.27

2024-06-28

日前有民眾發現,新北水湳洞化石坪海膽化石遭盜採破壞,讓關心地質的人士痛心不已,紛紛發聲,希望大眾重視古老的生痕化石,不要任意採集,傷害地表的歷史見證。

尋找澎湖 失落軍事據點|舊航照圖解讀澎湖島城塞空間

2024-06-15

你對澎湖的印象是什麼?目前在澎湖還能看得到的軍事遺址只到清朝,在日本占領澎湖到國軍接收後的近代軍事據點,出現資訊空白和片段化的現象,一場軍事地景走讀工作坊,正試圖補上那段歷史.....

重回現場!台大挖掘原住民馬遠部落遺骨 64年前發生什麼事?|ft.花蓮萬榮鄉馬遠村村長 馬鍾啟|聰到現場

2024-04-15

1960年,台灣大學醫學院團隊,到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布農族),從公墓裡挖走了64具遺骨(經台大清點後為60具,但許多遺骨已經拆解散落,台大僅能整理拼湊出43具遺骨),至今這些遺骨依然置放在台大醫學院。

【水域神靈】口湖牽水車藏「牽」什麼?延續超過百年的超渡儀式|ft.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洪瑩發|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4-15

從水出發,了解台灣民俗。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水域神靈》系列:從金門無形文化遺產之一的「金門海醮」開始;接續推出盼藉神力以避水患的「拜溪墘」和渡亡靈的「水」。人與水的相依與糾纏,歡迎收聽(看)。

【水域神靈】河川氾濫與聚落變遷:宜蘭和嘉南平原的拜溪墘祭儀|ft.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 楊家祈|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4-15

從水出發,了解台灣民俗。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水域神靈》系列:從金門無形文化遺產之一的「金門海醮」開始;接續推出盼藉神力以避水患的「拜溪墘」和渡亡靈的「水」。人與水的相依與糾纏,歡迎收聽(看)。

為什麼當年的學術研究會用到馬遠遺骨?返還與研究倫理的省思|ft.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童元昭|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4-15

2023年11月15日,是台灣大學創校95年的校慶日,但同時,校門口也聚集了許多來自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以及前來聲援的學生,要求校方歸還部落的「祖先骨骸」。

鹿港龍山寺的修護爭議|台灣文資保存的重重難題

2024-04-13

彰化鹿港龍山寺是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廣大木構建築,廟中的剪黏、雕刻、彩繪、藻井等構建,都是精湛藝術,1983年定為國定古蹟。文化部規劃進行修護,卻在彩繪修復施作,引發爭議,形成文資大論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