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石板屋裡的光亮|部落用電自給自足

2018-04-23

一個曾經有電力到達的部落,為何寧願沒電,也不要台電復電?一群被當做傻瓜的義工,為何走了八個小時的山路,只為了送幾片光電板到這裡?

老眷村的新移民|「以住代護」讓眷村重生

2018-04-23

近二十年來,隨著眷改工程進行,老眷村陸續拆除,大時代下的集體生活記憶,漸漸抹平。少部分保留下來的眷村,人去樓空,日漸傾頹。如今這些老屋,迎來一批新移民,他們要怎麼在這裡生活出新時代的眷村味?

利利安誕生記|人工巢箱為貓頭鷹爭取生存機會

2018-04-16

住在低海拔森林的領角鴞,通常是一夫一妻共同育雛,今年,台中市的吉峰國小出現了一夫二妻。三人行會不會太擠?牠們能順利傳宗接代嗎?

國土計畫大挑戰|解決台灣土地失序問題

2018-04-09

國土計畫法在2016年通過,其中全國國土規劃由營建署修訂,但是內容一直存在爭議。一部國土計畫,政府想重建國土秩序,環保團體想搶救生活環境,開發單位又有不同計算,面對不同價值挑戰,將變成什麼模樣?

留下來的古蹟|讓老建築再現風華

2018-04-09

台灣的老屋或歷史建築,經常面臨拆除危機,引發文資保護人士全力搶救,保留之後,卻又面臨修復與再利用的問題。今天我們透過不同案例,看看怎樣的老屋再生術,才能讓老建築延續生命,再現風華…

老屋再生之後|空間經營的挑戰

2018-04-09

有人說,整修一棟老屋,耗費的心力與資源,比蓋一棟新房子還難。台灣各地仍然有許多人,用充滿熱情的雙手,讓老屋的生命得以延續。老房子重獲新生之後,接下來有什麼樣的難題,等著他們?

一木換一墓|環保樹葬的新思維

2018-04-02

清明將至,又是追思懷念先人的時節。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生和死的空間界線,如何在林蔭之下,找到新的平衡點?

城市新藍帶|大灣草圳喚醒台北水路記憶

2018-04-02

「台灣是我心中最有資格講生態的島嶼,台北市是世界首都城市,最有潛力做生態城市。」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這樣認為,並提出大灣草圳、帶狀濕地的構想,希望野生動物有地方停駐,喚醒人們對水的關注。

妝點蘆竹湳|頭份工業區旁的古厝風情

2018-04-02

三百多年的時間流淌,為苗栗的蘆竹湳聚落敷上一層濃濃的歷史感,難得一見的古樸敦厚。一群有心人,努力保存聚落,以音樂與藝術滋養,添加元素而不掩蓋它原有的風采。

當動物變成寵物(上)|被排除在動保法管理範圍的「新興寵物」

2018-03-26

頂著犄角、卷尾纏樹、特殊對握的腳趾、獨立轉動的眼球,這是貌似遠古白堊紀時期,三觭龍外表的傑克森變色龍。牠從非洲熱帶雨林,被賣到台灣高雄這座城市,住在玻璃缸裡,和其他爬蟲動物待價而沽。

當動物變成寵物(下)|非狗貓寵物的動物福利

2018-03-26

長著小老鼠的臉,卻有像豪豬一樣的刺。帶著反差萌的刺蝟,因為網路影片的流傳,也成為近年竄紅的新寵。但牠們的都市歷險,並不順利,有著可愛外表的牠們,有時也和爬蟲動物,有著一樣的命運。

等不到鰻苗回來|來自深海的警訊

2018-03-26

2018年1月初,入夜後的宜蘭河口,風強雨急,陳振輝在大浪中等候的,是俗稱白鰻的日本鰻鰻苗。每年秋冬大雨過後,白鰻會降海洄游三千多公里,到馬里亞納海溝西側海域的深海產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