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相關報導

【強颱凱米】凱米的考驗|雲嘉的淹水難題

2024-07-29

凱米颱風來襲,暴風圈籠罩全台,這是八年來第一個登陸台灣的強烈颱風。登陸前,行徑擺盪;登陸後,強風豪雨,橫掃全台。久未經歷颱風的台灣,再次見證了強颱的威力。當凱米遠離,颱風警報解除,老天爺給的考驗還沒結束。

【COP28】從巴黎到杜拜:1.5度C的期中考|檢視減碳成績單

2023-12-21

有史以來最熱一年的氣候大會在產油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召開,這場會議有200多國領袖齊聚,近十萬人參與。今年大會是巴黎協定之後的第一次全球盤點,盤點世界各國的減碳進度。面對全球不及格的減碳成績單,這場會議會做出哪些決議?台灣又該怎麼回應?

廢爐的水難題:日本福島核災後的廢水排放入海如何進行?對台灣漁業又會有什麼影響? |福島 光與影系列01

2023-07-08

日本福島核一廠內上千座桶槽,裝滿了12年來冷卻反應爐心的處理水,7月4日國際原子能總署宣布,同意日本將含氚處理水排放入海的計畫,今年夏天這些處理水即將排入海洋,會有哪些疑慮?對台灣又有什麼影響呢?

【島在現場】馬太鞍溪堰塞湖後續|因應風神颱風進行撤離演練

2025-10-18

因應風神颱風生成,中央緊急應變協調所和花蓮縣政府,今天下午兩點至五點在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進行大規模撤離實兵演練...

花蓮立霧溪堰塞湖後續|2025.10.18

2025-10-18

10月17日花蓮立霧溪上游燕子口因大規模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堰塞湖的水位持續上升,18日凌晨兩點半左右,漫淹至台8線靳珩隧道西口路面,沿著隧道東口路面溢流出來,如同瀑布....

花蓮立霧溪堰塞湖   照片來源/林保署花蓮分署

花蓮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2025.10.17

2025-10-17

林保署花蓮分署17日上午接獲通報,花蓮台8線靳珩隧道西口175.5K處,邊坡有大量土石崩落,土石淤塞立霧溪峽谷形成堰塞湖,透過無人機空拍估算蓄水量約270萬噸,蓄水面積約10公頃。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生存、生計、生活

2025-10-12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已過半個月,鏟子超人們持續到花蓮光復鄉支援,在國軍與志工協助下,淤泥漸漸清除,但是居民嚴峻的生存、生計和生活挑戰,才正要開始......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之後—紅色警戒持續中

2025-10-05

堰塞湖潰壩災後的第七天,被滾滾泥流淹沒的花蓮光復市區沙塵飛揚,彷彿歷經一場慘烈的戰爭。街上小山貓、怪手、卡車來來回回,在重機具沒辦法進入的室內,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一鏟一鏟幫受災民眾清理家園,用實際行動給驚魂甫定的居民,最有力的支持。

【島在現場】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後重建|2025.10.03

2025-10-04

中秋連假即將展開,花蓮光復火車站前,部分道路淤泥已經清除,志工替準備搭車返家的鏟子超人清潔雨鞋,並進行消毒。 挖土機、小山貓等大型機具進入重災區佛祖街清挖,由於連日放晴,部分淤泥呈現乾硬狀態,民眾得用力才能敲下來。 而信仰中心保安宮被土石深埋約一尺高,民眾先行挖開受困神像,多輛水泥預拌車仍陷落在沙堆之中。 截至3日,環境部統計總清淤垃圾量為6萬5千公噸,規劃六處堆置場,...

從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看災害的風險溝通|ft.台灣防災產業協會常務監事 單信瑜|公視我們的島 專家怎麼說

2025-10-03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發生後,帶來多人傷亡,也掀起是否有收到撤離通知的爭議,突顯風險溝通的重要性, 究竟災害相關資訊的傳遞,要怎麼做,才能避免落差?如何加強風險教育與準備?我們的島邀請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的常務監事單信瑜,來談談災害的風險溝通。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難從形成、潰壩模擬分析到疏散避難,學界怎麼看?|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2025-10-03

今年七月,薇帕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導致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大面積崩塌,面積達500公頃,林保署表示是台灣這一兩世紀以來觀測到最大的一次崩塌,高達兩億方的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巨大的堰塞湖。 林保署評估由於地處深山,工程人員和機具都不易到達,開闢林道又要一兩年的時間。另外,由於崩塌量體大,擔心用炸的方式進行壩頂破壞,會讓山體更加不穩定,經過專家會議,決定採取監測、疏散避難的方案來處置。...

【島在現場】 花蓮光復堰塞湖災後重建|2025.10.1

2025-10-02

走在光復市區,部分街道仍是一片泥濘,清出來大量的淤泥和廢棄物,堆置在路旁等待清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