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相關報導

【燃燒的澳洲系列報導】煤礦的代價:澳洲長年出口化石燃料加速暖化

2020-04-20

2019年,澳洲人經過了一個痛苦又漫長的夏天。延燒五個月的森林野火,吞噬了上千萬公頃的森林,還有數千棟房屋。奪去三十多人的寶貴性命,十億隻野生動物也命喪火場。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火,讓許多民眾意識到,氣候變遷不是預言,而是現在進行式。澳洲長年以來,靠著出口化石燃料賺取外匯的政策,引來質疑聲浪。

【燃燒的澳洲系列報導-野火中的家園】延燒五個多月的森林大火

2020-04-13

燃燒的大地,濃煙密布的天空,火焰吞噬家園,澳洲居民度過了一個不平靜的夏天。

【氣候變遷】野火燒不盡的澳洲|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2020-01-13

2019年澳洲迎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年均溫與單日平均溫度,都打破歷史記錄。2019年平均降雨量,也是1902年以來最低的一年,僅有往年平均的五成五,只有256.2毫米。又乾又熱的澳洲東南部,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在2019年9月發生野火後,澳洲全國也都陸續發生了大火,截自13號為止,野火已造成至少27人喪命,燒毀土地面積超過1030萬公頃(約莫3個台灣) ,數以億計的動物死於野火、...

顧好每座橋(上)|從金門大橋、淡江大橋看橋梁工程的挑戰

2019-12-30

想跨越山谷、河川甚至大海,我們需要橋梁。橋梁,是力的均衡、美的展現,每座橋梁都是眾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它們和人一樣,撐久了會疲勞,負荷太重會受傷,會發生意外,也會老化、會衰敗。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呼籲,把橋梁當作長輩、親人,好好照顧它。

顧好每座橋(下)|從高屏溪橋、蘇澳白米橋看橋梁健康要如何把關?

2019-12-30

高屏溪橋透過鋼纜裝設感測  時時掌握橋梁健康狀態 為了拉大跨距,近幾年的新建橋梁多採用鋼索橋的特殊形式,鋼纜關係到整座橋梁力學系統的穩定性,防鏽更是重要。以高屏溪橋為例,每束鋼纜都有五道防護措施。高屏溪橋總共有60根鋼纜,層層防護真的有效嗎?想知道答案,得靠上面的感測器,收集肉眼看不出來的訊息。不只鋼纜,整座橋都能透過感測器進行監測,驗證橋梁的情況與當初設計是否相符。...

地震國的建築|921地震20年系列報導

2019-09-23

1999年,一場規模7.3的地震,造成十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兩千多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二十年過去,建築法規是否跟上腳步?還有多少學校、賣場、飯店,面臨耐震能力不足的風險?

燃燒的未來|氣候變遷下台灣該怎麼辦?

2019-09-23

2019年5月,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飆破415ppm,是人類在地球出現以來的最高紀錄。氣候變遷受害的是年輕人的未來,9月20日,全世界約150個國家的學生、上班族,響應瑞典少女桑柏格的號召,發起罷工、罷課,呼籲各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台灣的碳排放在全世界排名第22,排放量相當可觀,面對全世界新生代發起的氣候運動,政府、企業與民眾又該如何面對,積極減碳?

變遷:改變台灣的100秒|921地震20年系列報導

2019-09-16

九二一大地震,台灣近百年災情最慘重的天然災害,100秒的震盪,對台灣有什麼影響,20年後,台灣人懂得如何面對地震了嗎?這場地震改變了人們的命運、也改變了地方的發展,二十年後,我們的島團隊重回南投九份二山、九九峰、集集與台中霧峰,還有雲林草嶺潭,這些當年的重災區,時空變遷,理解這場大震帶來的震憾…

躍進:改變台灣的100秒|921地震20年系列報導

2019-09-16

短短100秒的搖晃,九二一地震在台灣地表造成長達105公里的破裂面,這場近百年來台灣陸地上規模最大的地震,促成科學研究的躍進。災難帶來傷害,同時也是進步的起點。二十年後,台灣人面對地震的能力,有哪些提升?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伸手所及山是家

2019-08-12

屏東縣三地門鄉,有一個傳統的排灣族部落-大社。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後,部落族人全數下山住進永久屋,只剩下兩戶人家,留在原居地。這兩個家庭,是由一個奶奶、兩對夫妻和六個孩子共同組成。 在大社部落,大自然是時間的主人。父母親上下班不用打卡、孩子們上下課沒有鐘聲。兩戶人家看似共同照顧91歲的老奶奶,其實奶奶才是老大,哪一天要在哪個農場工作?要做什麼?如何分工?都是她觀察大自然變化後,說了才算數...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我眼所見即是天地

2019-08-12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暴雨切割高聳的山巒、河流吞沒田園和村莊,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村,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十年過去如一日,靜靜的群山依舊矗立,河流走回舊河道,回憶裡的家園沒有消失,人們從災難中,找到重生的力量…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預知大崩塌

2019-08-05

2009年,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發生大規模崩塌,四百多人死亡。大規模崩塌發生的頻率雖然不高,一旦發生,卻會釀成巨大災害。經過十年的調查,全台灣像小林村這樣的地方有多少?政府與學界在這些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做了哪些監測?在災害發生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