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颱風路徑曲折,氣象預測經過菲律賓後,將會90度轉向直撲台灣,颱風登陸前,花蓮已經降下大雨,政府擔心馬太鞍溪造成災情,在11月10日對溪流兩岸居民進行疏散避難,居民進入各地收容所。
光復鄉大馬村居民陳先生一家人,住進光復國小收容所,簡易的收容環境,生活十分不便。對於不斷躲避災害,頻繁進入收容所,他希望能夠快點確定,中繼或安置計畫。
居民疏散後的光復街道,店鋪全關,空無一人,上次受災嚴重的阿陶莫部落,在災後就成立部落的巡守隊,疏散時進行家戶巡查,避免有人留在紅色警戒區。巡守隊另一項工作,就是守護部落嚴防小偷,災區已經發生多起竊盜事件。
馬太鞍溪再度溢流 萬榮鄉明利村受災
當大家都擔心,大水會再度重創馬太鞍溪南岸光復鄉,10日下午卻在北岸的萬榮鄉明利村,發生嚴重災情,大量泥水沖入部落,淹沒房舍與農地。明利村村長林萬成勘查災情,發現大水從馬太鞍溪部落上方尚未布設堤防之處沖入,流進大排後,四處溢流,造成部落低窪處,許多房子與農地,遭到泥水淹沒。
大水在萬榮國中前,溢流到台九線,大量泥土覆蓋路面,造成道路中斷,同時掩埋鳳林農地。明利村村長林萬成表示,當初河床淤高,擔心大水從堤防末端的缺口沖入,就一直提醒政府。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表示,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大面積崩塌,大量土石進入溪流,河床不斷墊高,造成兩岸都有溢流風險。
12日上午,馬太鞍溪水再度暴漲溢流,水利署與花蓮縣政府等官員,聯合勘查災區,指示進行缺口防堵與居民疏散。明利村村長林萬成看見村落受災,心中相當難過,表示政府早知道,卻沒動作,就是人禍。水利署長林元鵬說明,現今重要是解決問題。目前嘗試用大型鼎塊先進行封堵,同步在主流河道挖出一條深的流路,雙管齊下,希望讓水改道。
居民後續安置收容 該何去何從
12日下午鳳凰颱風登陸,花蓮雨勢變小,一夜沒有新災情,13日上午解除警戒疏散,居民陸續返家,光復街區店鋪開門,回歸日常生活。堰塞湖災情時,被網友稱呼為「跑贏洪水的拖鞋阿公」蘇建昌,回到殘破的家園,農場內依舊有積水,他自嘲是光復堰塞湖。
光復志工「拉布布」家住台北,災後一直留在光復幫忙,他記錄佛祖街一帶的淹水情形,表示需要作好排水系統。蘇建昌希望將社區內的淤積泥土,清運去作堤防,再分區防災,進行復建,慢慢讓居民回歸耕作,才有可能恢復正常生活。
當蘇建昌還在談未來遠景,手機傳來緊急通知,馬太鞍溪又形成新的堰塞湖,剛回家的居民,又需要回到收容所避難,面對簡易收容所與殘破家園。不斷來回奔波的避難人生,他的心中滿是無奈,更擔心老人家受不了折騰。
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面對馬太鞍溪的治理計畫,評估建構大型堤防,但是陳樹群擔心,未來還是會溢流。居民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始終成為災害隱憂,應該想辦法解決。
馬太鞍溪淤積土砂量大 未來增添災害變數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形成堰塞湖,工程團隊進入疏導解危,參與計畫的陽光福頭目,說明當時工程的驚險。有了燕子口堰塞湖成功解危經驗,對於光復災害,他們組成勘查隊,開著推土機探勘河床路線,評估重機具進入工作的可能性。
馬太鞍堰塞湖發生災情,專家指出現今問題不只是堰塞湖致災,還有河道淤積的大量土石,都會形成新的災情變數。馬太鞍溪災害延續中,居民不斷避難奔波,但是面對大自然的地質變動,難以人力扭轉阻擋,就必須在安置與重建政策上,顧及生活力求完善,讓居民免受災害的苦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