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在現場】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60天|2025.11.21

攝影、採訪/張岱屏
整理/林燕如

花蓮光復有民眾提供義剪服務,讓居民和志工可以有個清爽髮型。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60天,居民仍在整理重建家園,街道隨處可見到清理出的廢棄裝潢建材,空地的淤泥也未完全清除。被泥水肆虐後的住家,居民用布簡單遮掩門窗,居民搬進外界的捐贈或新購置的家具,也有人提供義剪服務,讓居民和志工可以有個清爽髮型。

外界的捐贈或新購置的家具湧入花蓮光復鄉。
災後,居民住家一樓幾乎是家徒四壁。
居民只能用布遮掩門窗。

而今天下午兩點,水利署在光復國小辦理「花蓮溪及馬太鞍溪河段水道治理計畫線及用地範圍線局部修正」地方說明會,當地居民也到場關切河道整治細節。

2025.11.21下午兩點,水利署在光復國小辦理「花蓮溪及馬太鞍溪河段水道治理計畫線及用地範圍線局部修正」地方說明會。


​水利署表示,自9月23日之後馬太鞍溪已疏濬200萬方土石,但鳳凰颱風又帶下來800萬方土石,明利部落的河段再淤高約5米,疏濬速度追趕不上泥沙下移的速度。

目前上游崩塌地與河道還有兩億方土方,但一年疏濬量能最多也只有1000萬方土石。擔心堰塞湖潰堤的話,一道堤防恐會溢堤,因此未來計畫除了將馬太鞍溪南岸堤防加高加固之外,還要往外興建第二道堤防。(延伸閱讀:當大雨下不停,該如何防範馬太鞍溪再度釀災?|ft.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

當地居民也到場關切河道整治細節。


​但部落居民認為,上游大量土砂問題不解決,再興建二、三、四道堤防恐怕也無濟於事。而興建第二道堤防,也涉及土地協議價購或土地徵收問題。當地許多土地屬於原住民保留地,居民希望除了價購或徵收之外,非汛期的時候,土地還可以保留給居民繼續使用,或是以地易地的方式來進行。

擔心堰塞湖潰堤的話,一道堤防恐會溢堤,因此未來計畫除了將馬太鞍溪南岸堤防加高加固之外,還要往外興建第二道堤防。

另外,馬太鞍溪的堤防設計原本是100年洪水頻率,但因為馬太鞍溪河床上升且河水含高濃度泥沙,因此堤防加固加高後仍然是100年洪水頻率的標準。

部落居民認為,上游大量土砂問題不解決,再興建二、三、四道堤防恐怕也無濟於事。


延伸閱讀》【鳳凰颱風】馬太鞍溪再溢流|居民生活難安心


資料來源/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簡報資料

 

資料來源/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簡報資料
資料來源/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簡報資料
資料來源/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簡報資料